疯狂!每个朝代都是“史诗级”操作,看完跪了!

水手的小教堂 2025-02-19 15:52:48

华夏文明的长河里,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有的、深刻的痕迹。就算是对历史知晓不多的人也得认可,从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时期就像深深的印记,造就了我们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有气质。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典籍”是个关键词。这一时期对华夏文明的成型至关重要。虽说华夏文明的源头更早,可真正构建起完整体系的,还得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阐述自己的学说,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让后人钦佩不已。就像谈到西方文化离不开古希腊一样,在这个被称作“轴心时代”的阶段,老子、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思想大家,给世界文明的进步打下了基础。也许很多人说不出诸子百家具体的流派,但他们的主张和理论早已不知不觉地融入我们的身体,变成了我们思想的“基因”,深深地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

接下来的大秦,其关键在于“整合”。秦国将六国征服,达成天下统一,用郡县制替换了分封制,这不但大幅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尤为关键的是,促使全体中国人构建起“天下一统”的总体理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然历史中存在过分裂的情况,然而人们的内心始终渴望统一,此理念便是大秦赐予我们的珍贵遗产,让华夏大地即便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迁,也一直保持着一个整体的状态,这和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大不一样。

在我心里,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伟大的朝代,突出特点就是“强悍”。汉朝的繁荣强大,让华夏人口最多的族群直接把“汉”当作了自己的族名。虽说“汉以强亡”这话的意思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但汉朝的强大那是毫无疑问的。西汉刚开始的时候低调行事,后来在和周边势力的较量中一直占上风。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石,班超在西域威名远扬,西汉末年的陈汤更是放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狠话,而且这可不是吹牛,这让后世一些老是被邻国欺负的朝代都感到惭愧。

即便到了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各地军阀各自占据一方,然而当各路诸侯面对西羌、乌桓、南蛮等部落时,仍旧可以轻易压制。“以汉为核心”,大汉历经四百载的强大造就了强大的凝聚力,使得秦人、楚人、齐人以及一部分南匈奴人等聚集一处,共同拥有了“汉人”这一称谓。

另外,汉朝很看重孝道,在选官时推行“举孝廉”的制度,皇帝谥号的全称里也都有“孝”这个字,“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那个时期价值观的集中展现。虽说这里面有些内容在当下已不被普遍认可,不过“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肯定是汉朝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魏晋南北朝在汉朝之后,其关键在于“融合”。这一时期的融合相当被动,好几代人都付出了惨痛代价,百姓日子艰难,到处打仗。可就是在这样的动乱之中,融合最终达成了。咱们现在用的桌椅板凳这些生活用具,还有不少生活习惯,都是从这个时期来的。虽说这时候社会不安定,但因为人口基数大,还是出现了好多了不起的人。像数学家祖冲之、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诗人陶渊明、玄学家葛洪、农学家贾思勰、天文学家何承天,外加外来的高僧达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成了后人崇拜的祖师级人物,给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黑暗笼罩了 300 年后,历史迎来了高光时刻——隋唐。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向外展示”。要是说汉朝是自己变得强大,那隋唐就是让全世界都了解到中国的强大。在隋唐的中前期,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东南亚、东北亚以及中亚的一些国家有着统治性的影响力。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乃至当下,汉字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官方文字。当时,学习中国文化成了热门,能嫁给中国男人更是无比光荣的事。虽说因为阿拉伯地区的阻挡,东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没多少实质性的交流,不过“东方有个神秘且强大的国家”这样一种全球范围内的认知,恰是在隋唐时期真正树立起来的。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后,大唐慢慢变得衰败,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更是陷入长久的战乱当中。到了两宋时期,其关键词是“文化”。虽说人们老是拿宋朝开玩笑,说它是“弱宋”“挫宋”“大怂”,可就像陈寅恪先生讲的那样,“华夏民族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赵宋时代达到了顶峰”。这其中的缘由,是宋朝的统治者特别看重文人阶层,让文人的地位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高度。在庞大的官僚系统中,有十几万的读书人领着俸禄,却没有实际的工作岗位,就在京城里面写诗作词、谈情说爱。

在这般巨大的人口规模之下,可谓是人才不断涌现。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就有六位之多。诗人、书法家、画家、哲学家等接连出现,程朱理学的繁荣更是对中国产生了近千年的影响。虽说当下程朱理学存在不少争议,不过其中包含的忠义理念从宋朝起就开始受到重视了。在三国那个时候,曹魏的张辽、贾诩,蜀汉的黄忠、姜维,东吴的甘宁、太史慈等都是投降过来的将领,但这一点儿也没妨碍他们拥有良好的形象;初唐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当中也有许多是降将;五代十国的“十朝元老”冯道在当时的声誉也是挺不错的。然而到了两宋时期,“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的观念被人们深深认同,降将很难被社会接纳。从宋朝起,“忠”和汉朝的“孝”一起搭建起了华夏民族基本的行为规范。

元朝在两宋之后,其突出特点是“开放”。此前,中国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神州大陆周边区域。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博尔济吉特家族几代人征战四方,他们的铁骑从东亚一路踩到中亚、阿拉伯,甚至抵达东欧,这般漫长的征程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明白世界比想象的要大得多。蒙古人比起耕种,在贸易方面更有本事,所以元朝时,不管是民间的商业,还是海外的贸易,其发展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程度。隋炀帝杨广修的隋唐大运河在宋朝已被弃用,真正对后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元朝为推动商业发展而建造的京杭大运河,充满争议的《马可・波罗游记》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不过,元朝太过开放和随意,对内的管理没什么条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仅仅九十多年就灭亡了,这结局也不奇怪。

大明王朝在网络上挺受欢迎,其关键在于“回归”。这是汉文化的一种回归,也是新的一轮民族融合。有人觉得民族融合该在元朝出现,可元朝政策太宽松了,没等融合完就撤回草原了。然而明朝靠着汉文化的宽广胸怀,把大量留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金国女真人等又给融合到了一块儿。虽说明朝有不少争议和让人吐槽的地方,不过不能不承认,要是没有明朝,南宋灭亡后的近千年历史发展会是啥样,真不敢想。

明朝过后便是清朝,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训”。在清朝中晚期之前,中国尽管慢慢被西方超过,可还沉醉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但这种自我陶醉很快就引发了灾祸。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宋时期虽说也有过国家破碎的情况,可那属于内部的争斗,而清朝中晚期的失败则更加完全、无望和耻辱。一个人要是没经历过重大的挫折,很难清醒过来,一个民族要是没接受过深刻的教训,也难以警觉起来。清朝末年的那段过往,虽说距离现在不算久远,但“落后就要挨打”这六个字,想必不管过了多少岁月,中华民族都会牢牢记住。

历史对咱们来说相当重要。在好几千年的时间里,咱们经历过强盛、失利、张狂和低微。华夏民族作为具有完整历史传承的群体,目睹了世间的种种。历史的进程不断推进,反复循环,不少事情在咱们看来都不算新鲜了。咱们就像历经沧桑的聪明人,静静地看着世间的变化,因为也许历史早就把一切的最终结果给咱们展示出来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