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宁都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一次规模最大,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国民党第26路军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将士共计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集体参加红军,迅速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团之一——红5军团,经短期整训后,参加根据地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打了许多恶仗、硬仗,后奉命加入西路军西征,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高台城陷入了马家军的重围。经多日激战伤亡惨重,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支正规部队集体参加红军,对当时的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时涌现出“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兄弟相争”当红军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正如当年根据地流传的一首民歌唱的:韭菜开花一条心,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群众要翻身,毫不动摇闹革命。使这片红色的土地全面进入鼎盛时期,鉴于这支起义部队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宁都起义的这支部队的红军精英,走出1位上将:李达;5位中将:王秉璋、孙毅、孙继先、李雪三、韩振纪;王谦、王振祥等24位少将。还有姬鹏飞、黄镇等为代表的众多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可谓是将星云集,留名青史。
当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先进思想,由于当年红军的实力比较弱小,认为这“星星之火”难以成“燎原之势”,再者是红军的纪律严明,官兵一致,即使是在行军打仗出发宿营的时候,每位官兵样样都要记清上门板,捆卧草,房屋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坏要赔偿,解溲找茅坑,不搜俘虏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个个要实行。”而反过来一些军阀部队,各层官吏都“各显其能”或贪没赈灾粮,或盘剥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或喝兵血,倒行逆施,都在积累财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意思。
因此,在宁都起义的过程中,第26路军有2个旅长7个团长不愿当红军,吵闹着要回家,为了体现红军的人道主义和战略考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们,并给予物质上的平等待遇。根据当时的规定,不赞成参加红军的旅、团这一级军官,可以领300大洋走人。宁都起义爆发后,26路军这些旅团长当时被集中扣押在总指挥部,要求他们每一个人都表态去留问题,通过甄别之后,每人都发放足额路费,让他们回家。下面我们介绍宁都起义的背景、过程以及回去后的这九名军官的结局。
参加宁都起义的第26路军原本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这位冯大将军能在乱世崛起,成为一方枭雄,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戎马一生,由一个混成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核心军队力量,不仅拥有十三太保,西北军一个个英勇善战,所以在中原大战的时候,一开始根本看不起老蒋的所谓嫡系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老蒋盯住了这支部队的死穴:太多的西北军将领见不得钱,在老蒋采纳谋士何成浚的计策使用“银弹攻势”,战场上不落下风的西北军,内部却分崩离析,倒戈成风,最终一败涂地,土崩瓦解,逼得冯玉祥不得不宣布下野隐居江湖!
按照军阀混战的潜规则,西北军头领冯玉祥通电引咎退出后,由于孙连仲任总指挥,所属部队悉数归顺蒋氏,通过一番整编,给了个第26路军的番号,规定下面只能编成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以及一些直属单位,按4万人的上限发饷。有点类似后来抗战时给我军第18路军一个模式,也只给我们三个师的编制。
这样一来,这支部队被迫裁撤部队,所有的军官普遍降一级甚至二三级任命,师长变成旅长、旅长成为团长,将第12师师长高树勋、13师师长董振堂、第14师师长季振同、第15师师长李松昆,都成了旅长,大家对这种职务下降自然意见不小。更让这支部队不满的是,1931年春,老蒋令驻防在北方山东的第26路军南下江西,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本来,第26路军这支部队以前拥有一个骑兵师,另外还有一个重迫击炮团和野榴炮团,要知道,这样的部队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等一的精锐,是异常金贵的战略力量,但老蒋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赣南、闽西尽皆山地,骑兵师无从发挥作用,同时,江西交通十分落后,仅有百余公里长的南浔铁路和仅有数十公里长的株萍铁路,且都是赣北一带,全靠两条铁轨机动的铁甲车队、重炮等也有劲使不上,便把这两支他们视为宝贝的部队留在北方,收归自家囊中,派到江西“围剿”红军的26路军,实际上是1个指挥部、2个步兵师部、6个步兵旅部和12个步兵团,总计约2.7万人。
谁知这支部队刚进入江西,在乐安战役上,吕如珂的81旅被红军全歼,从旅长到伙夫无一漏网。接着,该师师部及赶来驰援的79旅池峰城部在永丰的中村遭到红军痛击,损失大半,受到重创。全军溃退到宜黄县城。这支部队来时近三万人,剩下才二万多一点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驻防到宁都,宁都距离红军当时的首府瑞金不到百公里,周边都是红军的游击区,这里不通铁路,不通水路,不仅补给十分困难,而且经常遭到红军游击的袭扰,加之这支队伍全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山、水、丛林,阴雨连绵,气候潮湿。主食又以大米为主,缺乏面食。驻扎南方水土不服,瘟疫肆虐、每天都数十人被拖到乱坟岗,士气非常低落。
总指挥孙连仲以“水土不服”为由,向老蒋进言要回将部队调回北方,但却换来了老蒋一句“你们死也要死在宁都”的狠话,并以断部队粮饷作要挟,逼迫第26路军与红军拼消耗,以达到他“一箭双雕,铲除异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这支部队不干活而后退,在距部队驻扎百里之内部署了不少的老蒋的嫡系正规军,堵住他们的退路,明显是要他们打前站去送死的节奏,所有的基层人员都认定是老蒋从红军之手铲除异己的行为。
打红军,不是对手。回北方,门都没有。当时,部队流行有“四怕”:一怕红军、二怕下雨、三怕大米,四怕得病。官兵陷入消极、失落、徬徨、苦闷与绝望之中。此时总指挥孙连仲称去上海瞧眼疾,师长高树勋待在南京不归队,旅长董振堂请假回家探亲,季振同扔下部队,到南昌来“治病”。池峰城和施积枢以招新兵补充战损为由,一去不归。此时,掌管部队的是参谋长赵博生。
赵博生,河北黄骅腾庄乡慈庄人,他7岁入本庄私塾,读书期间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决心要改造社会,立志要救国救民,入保定军校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先后入皖系、直系、奉系旧军队,后又加入冯玉祥部队,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主力被蒋介石收编,痛恨军阀混战的他,在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和党组织建立联系,随后担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国民革命军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时加入了先进组织。为此,他决定率领这支部队起义参加红军,所在的特别支部渗透到了26路军的各个角落,控制了该军许多机要部门和重要岗位,广泛团结广大士兵和中下级军官。
通过特支和参谋长赵博生的努力,还争取了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团长黄中岳等人,并通过他们又联络了一批进步的中下层军官,为起义准备骨干力量。然而,当赵博生要发动起义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是,起义时如何把这些旅长、团长聚集起来一网打尽呢?必须有一个合情合理,不会令人怀疑的理由,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正在这个时候,也许上峰听到这支队伍军心不稳,从南昌指挥部传来一条消息:拖欠26路军很久的粮秣、被装、军饷这次决定足额发放,让你们安心地打仗吧。要知道,那年月战火纷飞,特别是苏区受到封锁,这是十分珍贵的物资,很快,这便物资运到了宁都,赵博生下令把这一喜悦迅速传达到全军,各部队都来总指挥部新衣服、新棉被和饷银,此时此刻,26路军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大家都像过年一样开心,特别是那些旅长、团长、营长们,听到消息说从南昌带回来不少上峰奖励的好烟和好酒,要与军官们一起分享。
1931年12月14日,参谋赵博生以庆祝领饷为由,在第26路军总指挥部宴请团以上军官。总指挥部设立在宁都城东,这是一座二层罗马式楼房,坐落在梅江之畔。整幢楼砖木结构,楼上下各有一个拱形回廊,建筑面积约700余平米,庭院占地2000平米。院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宜人,是当时宁都城里最豪华的标志性建筑,接到军部通知,今天晚上大摆宴席要召开“领饷庆贺大会”,旅长、团长们都很高兴,除李松昆及27师81旅驻守宁都城北砍柴岗的1个团团长未外,其他旅团主官都按时赴宴,所有的人都兴致勃勃地来想一饱口福。
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军官刚刚落坐,刚要动筷子的时候,只见宴会大厅门立即关上,周边所有卫兵警戒地站立起来,刚刚笑容满面的参谋长赵博生脸色一沉,一脸严肃地向到会的军官们宣布一刚让大家无比震惊的命令:为了26路军的处境与出路着想,我军正式宣布全军起义加入红军队伍。
此时,席间立即一阵骚动起来,大家被参谋长这突如其来的宣布所震惊,一时不知所措,顿时忧心忡忡。也有少数几个人当场表示反对,并要举枪进行顽抗,随即被早已盯着他的卫兵击毙,其余的解除武装,抓了起来。控制了全军的三部电台,切断了通往各地的电话和交通线路,并对这些举棋不定的军官旅、团长们安排扣留,赞成或者不赞成必须当场表态,随后,扣押了反对起义2位旅长冯安邦、王恩布,7个团长杨守道、张方昭、王天顺、刘毓琪、曹道明、李锦亭、郭道培,并将他们的马牟们也缴了械。
随后,参谋长赵博生用这2个旅长、7个团长的私人印章,令他们各自的部队在指定时间内到规定地点集合待命。只有未赴宴的李松昆带着27师81旅驻砍柴岗的那个团向南昌方向逃走了。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率领全军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宣布加入红军队伍。同时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第2天起义部队开进苏区进行整训,至此,26路军 正式全部弃暗投明,成为红军的一个主力军团。起义成功之后,对扣押的2个旅长7团长悉数释放,每人给300块大洋作盘缠,打发他们走人。那么,这九人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第80旅旅长冯安邦,原名景树,字化民,号恩善,山东无棣县信阳乡店子村人。其家族世代耕读传家,他父亲曾任清光绪年间的五品把总,在乡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后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谋生,十几岁的冯安邦不得不在县城扛麻袋度日。正值清末,民不聊生。冯安邦选择离开家乡,投身军队,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辛亥革命后,冯安邦成为冯玉祥麾下的骑兵排长,并逐步晋升为工兵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及宁夏省代主席等职务,中原大战失利后西北军余部被蒋军收编,冯安邦也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0旅旅长。
宁都起义中,冯安邦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而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被迫参加起义。进入江西苏区后,冯安邦不愿在红军干下去,于是提出要领路费回家,并得到了上级批准。带着300大洋的盘缠要回家乡。他领了钱后实际上并没有回老家,而是立即回到了老领导孙连仲那里,被任命为重建后的26路军第27师师长,并驻扎在江西宜黄、乐安一带,继续与红军为敌。不过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被杀得人仰马翻,因为与红军作战吃了败仗而下了班,被调去陆军大学深造,学业完结后继续回到第27师当师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冯安邦率第27师赴华北参战,曾配合友军在娘子关,并因功晋升第42军军长。但这个所谓的军也就辖一个师而已,因此之后冯安邦虽然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但由于部队损失太大,不得不退往大别山地区游击。由于部队连续作战,减员很大,后冯安邦部并入张自忠第33集团军建制,自己则坐镇襄阳收容溃散部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机对襄阳实施猛烈空袭,昭明台、东门街一带被炸成一片瓦砾。在一片混乱中,冯安邦从容不迫,不肯逃避,在春风旅社不幸被炸伤腹部,当日殉国,享年五十四岁。事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以表彰他的英勇事迹。
冯安邦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特别在抗战中表现的英勇,他牺牲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抗战英雄,为他塑了雕像,兴建纪念馆,以供后人对他的英雄事迹深切缅怀。虽然在宁都起义中拒绝参加红军,尽管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最终受到世人的敬重,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军事领袖。
第81旅旅长王恩布。1896年出生于河南项城,早年在冯玉祥指挥的北洋军第16混成旅当大头兵,后来参加了部队里开办的教导队第二期军士班,得以走上军官岗位,到1925年就当上了营长,在地位上已经和比他大11岁的冯安邦平起平坐了。1926年冯玉祥率西北国民军参加北伐后,王恩布也一路晋升旅长、师长,中原大战失败后,部队被改编之后,他也由师长降为81旅旅长。
在宁都起义中,王恩布被赵博生扣押在总指挥部的楼上,由于他一贯比较反动,怕他闹事,一开始便下了他的枪,并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绑起来。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反抗。起义成功后部队进入根据地,也表示不愿意参加红军,便领了300大洋的盘缠声称要回家。不过,他根本没有回老家,而是又回到重新组建的部队里,继续与红军为敌,但是他的这支部队屡战屡败,老蒋对他及他的这支部队根本不当回事,所以在后来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只能是打打酱油。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离开江西后,王恩布觉得自己已经没什么事可干了,与其当个吃力不讨好的师长不如辞职回家躺平,反正已经捞够了,于是当年他就辞职回了项城老家,过起了寓公的生活,可谓是享受了好些年。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1954年,王恩布因为历史问题而被项城法院下令逮捕,经审理后进行了关押,1955年腊月,王恩布病逝,时年59岁。他的村里人说,24年前的宁都起义,假设他能顺应潮流加入红军队伍,说不定能留下一抹耀眼的光芒,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81旅162团团长杨守道,山东巨野大义镇东杨庄人,1922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其有点文化,沉稳机敏,作战勇敢,受到上峰的赏识,提拔较快,过在河南督军署学兵团培训的方式,走上军官岗位,历任排、连、营、团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1旅162团团长。
宁都起义时,听到赵博生参谋长在酒楼宣布起义时,他的反应是比较激烈的一位,当然,他尚未动手,就被早已埋伏在屏风后的刀斧手拿下,并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随后万般无奈只好老实地交出了印章,向全团宣布参加红军。而他自己不愿意参加红军,并拿走了300块钱路费,称自己要回家。不过,他根本就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又折回孙连仲报到,被送到南京军校深造,在重建27师时,他再次被任命为团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守道率部参加华北抗战和徐州会战,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娘子关战役和襄樊战斗等,他的军事才能得到的认可,随后提拔为79旅少将旅长,不过,毕竟是杂牌军,他后来遭到蒋军嫡系排挤,当了个有名无实的第六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解放战争中,杨守道继续坐冷板凳,当的还是些高参、附员、视察官等闲职。
1949年12月,见自己追随大半生的国民党大势已去,便随蒋军第30军在四川起义。可谓是梅开二度的起义,后杨守道曾任解放军万县军分区军事教员,成为一名县级干部,1952年从部队退役,从事参政议政工作,最后于1991年去世,终年88岁。熟悉杨守道的人评价他说,从宁都起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川起义,弯弯绕绕近二十年,从不肯起义到主动起义,最后总算有个良好的归宿,尚若当初在宁都不要领那300块钱,一步到位起义参加红军,说不定他的人生又要改写。
81旅161团团长张方昭,出生年月和籍贯不详,早年在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当大头兵,后逐渐被提拔为排、连、营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1旅161团团长。宁都起义中,由于张方昭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同样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
跟随起义部队进入江西苏区后,张方昭提出不愿意参加红军队伍,便申请拿300块钱路费要回家自己创业,当然,拿了钱之后,又回到孙连仲那里述职重操旧业,由于其表现所谓的“忠贞”,再次得到提拔,晋升为旅长,之后可能没有什么战绩,其事迹没有在公开史料出现, 后人猜测可能是解甲归田,终老乡间。
80旅160团团长王天顺,出生年月和籍贯未见记载,当初也是怀着改变命运的理想,参加了西北军,成为冯玉祥手下一名士兵。虽然冯玉祥因为多番“倒戈”运作而备受诟病,但他也是有追求的,他起兵也是为铲除人间不平的,他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把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保护国家、爱惜百姓、吃苦耐劳、勇敢牺牲、勤俭朴素、戒除嗜好等各种精神,灌输到每一个官兵的脑子里。他亲自为官兵编纂一本名曰《精神书》的小册子,其中分“道德精神”、“爱国精神”和“军纪精神”三部分,凡80余条,每条都是格言式或语录式的条目。比如“有过必改,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胜于无过。”“古今英雄,百战而不死,非是怕死,乃是真不怕死。”等等。
王天顺读了点书,在部队打仗的时候非常勇敢,始终冲锋在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立了不少战功,在部队里得到重用,一再被提拔,很快就从士兵一步步升迁当了连长、营长、团长、副旅长,不过中原大战部队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80旅160团团长,虽然是属于降级使用,从而心怀不满,但在宁都起义时,毕竟事先一无所知,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当参谋长赵博生宣布部队整体参加红军时,他立即便有过激行为,只见他一个转身,纵身从二楼的窗户中跳下,想要趁机反抗并逃跑。
令他没有想到的,赵博生早有准备,每个窗户都站满了装备精良的特务连精悍人员,等他从楼上跳下,尚未立定的时候,几个人便蜂拥而上逮着了他,随后用绳索捆了个结实。等他拿出印章发出部队集合的命令后,接着队伍跟着大部队开进红军根据地后,大家也并没有为难他,让他拿了300块钱路费回家,当然,他也是拿了钱又重操旧业,回到孙连仲的部队,后来再度任命为旅长,之后其事迹不再记于公开史料。
74旅148团团长刘毓琪,山东菏泽人,他早年参加西北军,因文化程度较高,被选送进河南督军署学兵团培训,毕业后成为一名基层军官,先后在部队担任排长、连长。此时,冯玉祥为了培养更多的一线军官的文化和军事知识,决定选派一批有实战经难的基层指挥员进行深造,刘毓琪被选中,并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第19期学习,三年后以留学生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毕业,曾一度担任军校教务长,可谓是前程似锦。
然而,中原大战失败后,这个本来从事军事教学的人,又阴差阳地任命为孙连仲手下的25师74旅148团团长,在宁都起义中同样被扣留在指挥部。本来,刘毓琪的上司季振同是宁都起的组织策划者和领导人,起义成功后因功劳还成为红五军团的总指挥,并给他表示,你要是愿意参加红军,可以任命他为师长。然而,刘毓琪嫌红军条件简陋,认为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与红军打游击的作战方式格格不入,加上他本身和季振同关系一般,刘毓琪最后还是领了300块钱路费回家。
当然,毕竟刘毓琪拥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那块招牌,名声在外,很快就被29军任命为少将参议,还参与了1933年著名的长城抗战。不过,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刘毓琪没有守住底线,居然投降了汪伪军,历任伪军师参谋长、师长,成为了一名可耻的汉奸。解放战争中,蒋氏先是将这批伪军收编,在把他们的将领逐步架空,刘毓琪也不例外,成了蒋军国防部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参。对此刘毓琪倒也无所谓,整日以收集古玩、花木、名人字画为乐。全国解放后,刘毓琪因为当过汉奸等历史问题而被长期关押,直到1979年才被特赦,最后于1997年去世,终年95岁。
75旅150团团长曹明道,河南开封陈留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75旅150团团长。宁都起义中,曹明道也被赵博生扣押在酒楼,由于他平时态度立场比较反动,所以被事先准备好的特务连战士用绳索捆了个结实。整个部队起义之后,进入根据地进行整编的时候,曹明道见老领导李松昆已经溜走,不愿意参加红军,便决定拿了300块钱路费后离开。亦未见参军升官之类的信息。之后,曹明道的名字便不再见于公开史料,也许真的隐居乡下与世无争安度下半生了。
79旅158团团长李锦亭,河南罗山人,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国民军,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7师79旅158团团长。在宁都起义的过程中,他与上面介绍的王天顺,当听到赵博生一声令下宣布起义参加红军,接着全副武装将餐桌围住要每一名军官表态,以为是要把他们就地枪决,于是,连忙从二楼纵身跳下要逃跑,但还是被起义官兵捉住,并扣押在酒楼。
随后26路军开往根据地进行整编,并改为红五军团时,见到红军发展势头良好的李锦亭思想发生了变化,并表示愿意参加红军队伍,随后,他被上级任命为红五军团第14军41师师长,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名高级军官,随后他率领部队打“土围子”战斗还立下功勋。不过,在几个月后,受红五军团内部风波影响,李锦亭决定领了300块钱路费回家,并得到了上级批准,之后其事迹便不再见于公开史料。要知道,红军时期的主力师师长,那的确是职务高了。
73旅146团团长郭道培,有的文章中也作郭通培,出生年月和籍贯皆不详,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曾任西北陆军干部学校步兵第三队队长,中原大战后被蒋军收编,出任孙连仲手下的第25师73旅146团团长。在那天晚上宴请过程中,郭道培表示自己不愿意参加红军,也被扣留,后来拿了路费回家。其事迹后来没有在史料中记载,应该是回家做了一名自由乡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找到一块安身立业之地,也实属是大幸了。
宁都起义时,红军比较弱小,红一方面军二个军团加起来也只有三万多人,而整建制的一支正规军部队近2万人全部参加红军,使红军的力量倍增。不过,在起义过程中,可谓是惊心动魄,一招不慎可能会满盘皆输,因此特殊时期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纵观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采用非常手段扣押这些旅长、团长,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同意的发点路费让他们去自谋职业。事后不由得佩服得五体投地,倘若不采取这种非常手段,起义成功的概率就会呈几何式下降,毕竟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