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寺观壁画——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庆昌聊摄影技巧 2025-02-12 20:48:35
广胜寺壁画:元代戏曲与佛国的碰撞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城东的霍山南麓,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构成 ,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据《平阳府志》记载,其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 147 年),初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此后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现存建筑多保留元代风格,寺内珍贵的壁画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水神庙的明应王殿是广胜寺壁画的精华所在。殿内除了供奉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的塑像外,四壁布满了壁画,主题丰富,有祈雨降雨图和历史故事等,现存 13 幅,高度超 5 米,总面积近 200 平方米。这些壁画构图疏密相宜,线条刚健有力,采用重彩平涂技法,色彩主要为石青、石绿、朱红、银朱、土黄等,再以黑色描绘服饰,历经岁月洗礼,依然色泽艳丽。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其中,南壁东侧的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元代戏剧壁画最为引人注目,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画面展现了一个散乐班在舞台演出的场景,台额上方挂着横标,台面由方砖铺就,台口正对着主神龛,与中国多数古代庙宇中的 “倒座戏台” 对着主殿宇的布局相似。台上 “粉墨登场” 的演员共 11 人,男角 7 名,女角 4 名,分前后两排站立,服饰脸谱各异,能清晰分辨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及乐人。前排居中者是领班人忠都秀,从面部特征判断是一位女子,她身为 “尧都见爱” 的明星,却身着红袍、头戴官帽,装扮的并非女角,由此可见元代中期男女同台演戏、女扮男装的反串艺术已成为风气。紧靠忠都秀右侧的丑角满脸胡须,手舞足蹈,似乎正在道白或唱念,引得其余演员与之交流。一位化好妆的女旦角在上场门东侧掀起边幕条向外张望,为画面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感。舞台上的演员手中拿着宫扇、笏板、刀等戏剧化道具,与演员同登前台的演奏员有两男一女,击鼓者靠着东边的上场门,吹笛子的在后排居中位置,拍板者居西在领班人忠都秀左后方,为女性。这种以鼓、笛、拍板三种乐器为伴奏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乐器的发展提供了形象化资料,整个舞台布置和方位,也为研究中国元代以前的戏剧舞台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探索性资料。

炽盛光佛佛会图

药师佛佛会图

令人惋惜的是,广胜寺下寺后殿的壁画曾被盗卖至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三座博物馆。后殿西壁《炽盛光佛佛会图》现藏于纳尔逊 -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后殿东壁《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殿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些壁画绘制精细,色彩丰富,原本是广胜寺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历史原因流落海外。《炽盛光佛佛会图》在风格上与元代兴化寺以及永乐宫壁画有相似之处,被认为初绘于元代,是晋南地区壁画风格的体现。画中人物形象大多脸型圆润饱满,勾勒的线条流畅而简洁,整体用色以红、绿、黄色为主,也用了少量的蓝色,在主要人物上多使用亮色,整个画面典雅庄重,继承了唐代画家笔下人物造型的特点 。《药师佛佛会图》则展现了药师琉璃光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面相慈祥圆润,仪态庄严,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披佛衣,坦胸露右臂,左手抚膝,右手结印,双足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中央的形象,药师佛左右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与药师佛一起形成 “药师三尊”,周围又有 “八大接引菩萨” 站立环绕,“药师三尊” 莲花宝座下,各有献花供养的二尊菩萨或童子,画面二侧是十二尊药叉神将和护法天神部诸眷属围绕,护持着东方净土,场面恢弘,人物众多,色彩繁复,线描精巧。

永乐宫壁画:道教神谱的壮丽画卷

朝元图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龙泉村,是为纪念 “八仙” 之一吕洞宾而修建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宫并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 。永乐宫始建于 1247 年,于 1358 年竣工,拥有 4 座元代木结构建筑,坐落在长 500 米的中轴线上,东西轴线分布着吕祖家庙及财神庙、玄帝庙、吕祖墓等建筑,现存壁画面积达 1005.68 平方米,分别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内,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又称无极殿,殿内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殿的壁画《朝元图》完成于 1325 年,总面积达 429.56 平方米,画幅平均高度 4.4 米,总长 97 米,绘于东北西三面山墙,描绘了道教 290 位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行列,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

朝元图局部

《朝元图》以八个身高三米的主像为中心,主神高大威严,神祇分为东部朝班和西部朝班,以组为单位,左右平衡,东西相配,所有神仙的朝向最终都集中到大殿正中的 “三清” 塑像上,完美体现了 “朝元” 的主题,也表明永乐宫壁画和雕塑相互关联,融为一体。在这浩大的朝元队伍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肃穆庄严的帝君、威武凶悍的天将、优雅美丽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他们的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或对语、或沉思、或倾听、或注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帝君们头戴冕旒,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笏板,神情庄重;天将们则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威风凛凛;玉女们面容姣好,体态婀娜,手持各种器物,如香炉、珊瑚、仙果、灵芝、团扇等,温婉娴雅 。

在绘画技法上,《朝元图》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吴派道教人物画传统,衣纹多用吴道子 “莼菜条” 线条,长达数尺,紧劲贯气,既含蓄又有力度,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高度表现力,衣带飞舞飘逸,仿佛满墙风动。色彩上采用重彩勾填的方法,以石青、石绿、朱红、银朱、土黄等矿物颜料为主,色彩厚重而丰富,绚烂而协调,在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更觉绚烂眩目,历经 700 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光彩夺目。

双林寺壁画:明代彩塑与壁画的绝配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西南约 6 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其始建年代虽难以确切考证,但据寺内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的 “姑姑之碑” 记载,重修年代可追溯到北齐武平二年(571 年) ,由此推测其始建应早于北齐,距今至少已有 1400 多年历史。宋代,中都寺因释迦牟尼 “双林入灭” 的典故改名为双林寺。

双林寺以其精湛绝伦的彩塑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 “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寺内现存彩塑作品 1600 余尊,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艺术之精华,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且不失雅致,充分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及中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而寺内的壁画同样珍贵,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保存状况欠佳,但仍难掩其艺术魅力。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双林寺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千佛殿和菩萨殿的前檐外墙上。在窗户上部位置,绘制着《华严经・入法界品》之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这幅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围绕院落空间逆时针展开,生动地描绘了善财童子为追求佛法,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过程。画面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亭台楼阁、草木家具等细节精致写实,将世俗生活与宗教艺术巧妙融合,是世俗化视角表达宗教艺术的典范之作。

菩萨殿的壁画同样精彩,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趺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纤巧而富有弹性,充分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庄严。四周悬塑着四百多尊菩萨,或骑异兽,或踏祥云,衣裙飘动,仿佛在天宇中翱翔,云集而来,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壁画中的线条流畅自然,色彩绚丽多彩,以青绿为主色调,搭配以其他鲜艳的色彩,显得端庄雍容、华而不媚 。在窗户间的墙壁上,绘有 “九头身” 菩萨立像,其头与身躯的比例为八比一,造型优雅,遍体璎珞,面相丰满,衣褶层叠,裙带当风,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之作。这些壁画与彩塑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庄严肃穆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殿堂氛围。

开化寺壁画:宋代社会的生动写照

开化寺坐落于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舍利山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初创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 571 年) ,距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在高平市十四寺中位居首位。寺院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占地面积 2970 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悲阁)、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延宾舍、讲经堂、维摩净室、观音阁、禅堂偏院等,还有十几通碑碣 。开化寺是一座融合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宋金以前的早期古建筑之一,其中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集宋代原物建筑、壁画、彩绘于一室,堪称 “三绝”,殿内壁画面积共 88.2 平方米,是中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寺观壁画。

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布满了壁画,这些壁画绘制于宋元祐七年(公元 1092 年)至绍圣三年(公元 1096 年)年间,历时 5 年,由北宋画匠郭发绘制并题记。画面采用连环画形式,从靠近门口的西壁南端开始绘制,至西壁北端再折向北壁西部结束,与佛教右绕礼拜的方向一致。

须阐提太子本生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以佛教经变故事为主,却深刻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西壁大体分为三组,构图形式相似,中间一组为说法图,南面及北面一组是佛经故事,如《须阐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等 。《须阐提太子本生》讲述了波罗捺国须阐提太子,因叛臣罗睺篡国,与父母逃亡,途中粮食耗尽,他割肉救父母的故事 。画面中,须阐提太子神情坚定,忍痛割肉,父母则满脸悲戚与心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情节与情感。《善友太子本生》描绘了善友太子历经磨难,出海求宝的经历,其中 “观屠” 一节,肉铺的柱梁作木构架清晰可见,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图像资料相互印证,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

北壁东西两面画《鹿女本生》等故事,下方画男女供养人行列。《鹿女本生》讲述了鹿女因踩到仙人脚印而受孕,生下莲花童子,童子长大后成为转轮王的故事 。壁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鹿女的纯真、仙人的超凡以及宫廷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古代神话故事的奇幻色彩。东壁画佛像三铺,由于年代久远,画工较差且残损严重,但依稀能看出其构图和线条的特点 。

在绘画风格上,开化寺壁画继承了唐代中原壁画的风格,又融入了宋代的审美特点。以中锋线条勾勒轮廓,线条圆润、富有弹性及韵律美,如人物的衣纹线条流畅自然,仿佛随风飘动,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姿态和服饰的质感 。在色彩运用上,以绿色为主调,象征生命与活力,同时展现心境的自然平和 。为突出中间的毗卢遮那佛,画家将其披衣改成红色,在人物衣饰及建筑物装饰上使用沥粉贴金工艺,使壁画更显富丽辉煌 。

开化寺壁画的布局严谨巧妙,以说法图为中心,四周辅以经变故事,形成群星拱月式或中心辐射式构图 。各经变故事之间以树、云、山石、建筑等物象间隔,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画面中的人物、楼阁、鞍马、山水等题材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展现出宏大而有序的场景 。

作为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寺观壁画,开化寺壁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宋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堪称宋代的 “百科全书”。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宋代的建筑风格,殿堂式、厅堂式和柱梁作三种木构架类型清晰可辨;人物的发式、衣着也反映了宋代的服饰文化,男子的幞头种类多样,女子喜梳高髻、裹巾 。此外,壁画中还描绘了农耕、纺织、屠宰、打渔等生产劳动场景,以及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市井百姓等各阶层人物的生活,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画面 。

岩山寺壁画:金代市井的鲜活呈现

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岩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 年),元、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寺庙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等 。其中,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保存有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水月观音面额丰腴,衣带飘洒,若乘风翩翩欲飞。

文殊殿内的壁画堪称一绝,总面积约 90 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 1167 年),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这位画师与张择端处于同一时代,原本是北宋的宫廷画师,金兵攻破汴梁后,他被掳至北方,在岩山寺历时 10 年完成了这些壁画,壁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都是北宋社会的形制,其中许多画面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表达了他对已逝都城的眷念。

壁画内容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包括释迦牟尼前世今生之本缘、入胎、降生、占相、学艺、出城、苦行、降魔、现变等故事,但未绘制 “涅槃” 情节 。在西壁的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中,《酒楼市井图》格外引人注目,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王宫外市集繁荣的景象,被誉为 “画在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画面中,酒楼里几名客人围坐于方桌,一边饮酒一边听着说唱,生动展现了宋金时期城市生活的热闹场景。街道上,行人往来,有挑担的小贩、骑马的官吏、牵驴的百姓,还有店铺林立,有卖布的、卖杂货的、卖食物的,各种生活场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

东壁描绘了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波罗奈国的养生太子,为了让父母摆脱饥饿的困境,毅然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供养他们,画面中太子神情坚毅,父母则满脸悲戚与心疼,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情节与情感 。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故事,画面中波涛汹涌的大海、惊慌失措的商人、神秘的罗刹女,构成了一幅充满惊险与奇幻色彩的画面 。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无论帝王将相、宫妃才女、小农工商,还是宫廷楼阁、磨坊酒肆、旗仗车辆等,都十分生动,展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

在建筑描绘方面,岩山寺壁画中的建筑类型丰富,包括阙、宫殿、塔、庙、楼、阁等 。以东壁波罗奈国皇宫的阙为例,其外围用砖砌城墙,正面开三个城门道,城门道上有三开间五脊顶的城楼一座,左右斜廊相连,斜廊外端与垛楼相触,垛楼前方有廊,与城门前左右两边的子母阙相衔接,垛楼外侧也设有廊庑,通向城门角楼,角楼基座恰是城墙的折角处,这种城门由外向内收缩,属于唐、宋以来宫廷门庑的固有建制规模 。西壁迦毗罗卫城内净饭王皇宫的阙,城门建在高大的城墙上,高耸的城门墩上开有三个方形门道,门道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一座,四周设有回廊相绕,两侧都建有单檐歇山式屋顶的挟屋,向外直通重檐歇山式的垛楼,垛楼向前有回廊与阙楼相连,城楼的总体平面呈 “凹” 字形,与明、清故宫午门相印证 。这些建筑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研究宋、金时期宫殿制度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

稷益庙壁画:农业史诗的绚丽篇章

稷益庙,全称 “东岳稷益庙”,俗称 “阳王庙”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庙宇南临稷王山,西望黄河水,环境清幽。稷益庙是为祭祀后稷和伯益而建,后稷乃黄帝玄孙,被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伯益则助大禹治水,还发明了凿井技术,并著有《山海经》。

稷益庙正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总面积达 130 平方米,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 8.23 米,最高处达 6.18 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于巨幅作品 。这些壁画完成于明正德二年(1507 年)九月十五日 ,创作者为翼城籍画师程儒及其两子程絪、程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及其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 。壁画虽为明代所绘,但其色彩方面更多继承了元代壁画遗风,以墨线勾勒人物服饰,毛发、胡须根根见功,花冠、璎珞精致华丽,衣纹转折劲健有力,被视为明代壁画的上乘之作 。

壁画题材多源自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歌颂了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为民造福的事迹,展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韧不拔精神 。东壁绘有《朝圣图》,太皋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轩辕黄帝氏三圣帝君端坐正中,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成群,手执壶浆果盘,台阶左右有文武百官、农民侍立,其左环立官员和手执五谷、肩扛农具的农民,右边的农民则有肩扛猎物的,有捆绑着蝗虫的,有手拿蚂蚱等害虫和野草的 。画面左部的最下端,绘有两位壮汉用力拉扯着被捆绑的 “蝗虫精”,画师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壮汉紧锁的眉头、怒瞪的双眼、发达的臂部肌肉及曲膝蹬腿的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壮汉竭尽全力地控制和 “蝗虫精” 的拼命挣扎刻画得活灵活现 。画面最右边描绘了有关后稷出生的神话传说,真实反映了元明时期河东地区农村的生活面貌 。东壁上部还绘有 “斩蛇图”,展现了山野中四武士斩蛇的场面,周围有围观、朝圣的人群,背景是美丽的风景园林,群山清水,云雾缭绕,花木繁盛,山间有打柴的樵夫,路上有行进的马拉轿车,图中还有马、牛、羊等牲口,室内有生育、洗澡的家庭生活场景,生活气息浓郁 。

西壁以大禹、后稷、伯益为中心展开画面,描绘了祭祀、群仙、耕获、田猎等场景 。大禹头戴高冠,身着蓝袍,腰系金带居中而坐,红日从水中冉冉升起,右首坐后稷,手执谷穗,左首坐伯益 。台下一文官手执笏板面朝后稷,一武将面向伯益,均作禀报状,两边还有文武百官、武士、侍女等,分持笏板、斧钺、壶浆、果盘等 。右边楼阁中,侍女数人行走在长廊中,有抱琵琶,捧果盘、食盒的,形态各异,或交谈,或私语,或自语 。天上有几组红衣仙人乘祥云而下望,官吏数人举首朝拜 。左边祭庙中,祭祀贡品有猪、牛、羊,桌上摆三个牌位,中间为 “昊天玉皇上帝位”,左为始祖后稷神位,右侧神位只见背面,当为伯益神位,祭祀者为皇帝、高官显贵,两旁器乐鸣奏 。祭坛外有几个官员正在焚烧表章,两名侍者,其中一人手执火棍,另一人呼叫,远处殿阁井然有序,幡旗招展,并有树木、圆帐,门前武士侍立守卫 。祭庙上部为烧荒狩猎图,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有一官吏向伯益报告开荒和狩猎的情况,山间火势凶猛,受惊吓的野兽跃下山崖涉水过河,已过河岸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远处山涧几只猴子正嬉戏玩耍,对面山林一对猛虎正在争斗,一猛士正拉弓欲射,几个武士手执刀剑,准备厮杀 。山下绘有耕获场面图,后稷正教民耕稼,路上有一妇女肩挑饭篮、水罐前去送饭,小心谨慎过小桥,一孩童手捧水碗、食物走在妇人前,田间农民头戴斗笠、草帽,正辛勤劳作锄地,一老夫似乎听见小孩的喊声,张望送饭前来母子,麦田中有两个农民正在割麦,前边一年长者手握镰刀、麦子,回头向另一农民说话,路上有担挑、推车的农民来回搬运,麦场上有人上垛、打场,场上一头牛拉着石头磙子碾压着收割回的麦子,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农耕生活的场景 。

南壁西侧画酆都狱门、阴曹地府,是封建社会教化众生、宣扬因果报应的形象说教 。东侧画《祠山张大帝赴会朝圣图》,画面上山峦叠翠,云雾翻滚,张大帝正带领着祠山帝府的官吏们列队行进在山谷中,山门外山谷间有一行人,为首之人身形高大,头戴乌纱冠,蓄银髯,身着青绿道袍,手持白色羽扇,此人即为张大帝,其身后两个侍者侍奉左右,一个手捧用红布包裹的玉印,一个随后,还有一个小鬼撑着旗帜,数十个头戴展翅乌纱冠的官吏,身着官服,手拿卷宗,跟随其后 。

稷益庙壁画共绘有人神四百余位,以山水、树木、花草、鸟兽穿插相间,浑然一体,层次清晰,艺术构思新颖别致 。它既不同于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壁画,而是以独特的古代传说故事为体裁,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物,堪称中国古代壁画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被誉为 “画在墙上的农业史诗” 。

传承与保护:山西寺观壁画的未来

山西寺观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跨越时空,佳作频出,从唐代的佛光寺壁画,到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壁画,每一幅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社会生活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堪称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