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的外交行程勾勒出一幅分裂的西方图景。在美国会谈遇挫后,他转赴伦敦收获英国首相斯塔默的高调支持。然而,这场跨越大西洋的穿梭外交背后,一场关于俄乌冲突走向的深层博弈正在上演。
3月2日,十余个欧洲国家达成四步和平方案:持续军援乌克兰、要求俄乌直接谈判、加强乌防御体系、建立多边监督联盟。这套看似强硬的方案暴露出欧洲的战略焦虑——既想摆脱对美依赖,又深知自身能力局限。德国外长贝伯克坦言:“欧洲军火库存已逼近红线。”尽管波兰等国主张“再坚持一年就能拖垮俄罗斯”,但现实是,失去美国每年逾400亿美元的援助后,欧洲独自填补资金缺口几无可能。
斯塔默的发言成为观察欧洲矛盾心态的窗口。他一面宣称“欧洲须担起责任”,另一面强调“离不开美国支持”,这种摇摆揭示出英国在脱欧后的困境:既想通过支持乌克兰重塑欧洲影响力,又不敢得罪可能再度掌权的特朗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分析认为,英国试图在美欧间扮演调停者,但其军事与经济实力已不足以支撑这一角色。
欧洲方案甫一出台,便遭到特朗普阵营冷眼。前白宫幕僚长梅多斯直言:“欧洲想用我们的钱打自己的仗?”这种态度折射出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从遏制俄罗斯转向制衡中国。更令欧洲不安的是,特朗普被曝正通过秘密渠道与俄方探讨能源合作,若北溪二号重启,欧洲对俄制裁体系将面临崩塌风险。
尽管欧洲方案要求“保证乌克兰主权”,但俄方坚持乌东四州归属不容谈判。军事专家指出,当前俄控区约占乌领土18%,而乌克兰每月伤亡超2万人,兵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北约前秘书长拉斯穆森警告:“若无美国支援,乌克兰防线可能在2025年崩溃。”与此相对,俄罗斯凭借能源收入与战争经济模式,已逐步适应长期消耗战。
中国外交部“劝和促谈”的倡议获得部分发展中国家响应,但美欧仍将之视为“对俄绥靖”。值得关注的是,巴西、印度等国近期加大斡旋力度,试图构建第三方调解机制。不过,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安德烈分析称:“真正的转折点可能在2024年美国大选后——无论谁入主白宫,西方对乌政策都将迎来重构。”
这场牵动全球的地缘危机中,欧洲的“战略自主”抱负正遭遇冷酷现实检验。当战争迈入第三个年头,各方博弈焦点已从战场胜负转向止损时机。正如日内瓦安全研究中心报告所言:“最危险的时刻并非战争持续,而是有人误判了终局。”
让这些昔日的八国联军自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