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现象|体育赛事重燃之年,球场经济成为新的希望?

出色的力量 2024-02-11 10:05:42

过去几年什么行业最难?体育从业者肯定有话说。

2020 至 2022 三年间,大量体育赛事被取消或延期,例如延期至今年举办的 2022 杭州亚运会和 2021 成都大运会。即便以赛会制形式得以继续举办的中超、CBA 等职业体育联赛,由于缺乏球迷的实地参与,以往的高关注度难以维系,商业价值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

以足球为例,从赛事层面到俱乐部层面,三年间商业价值下滑,门票收入挂零,还担负着巨额的工资成本。2020 年以来,年均 10 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解散,整个行业跌落谷底。

好在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2023 年观众回归现场,积攒三年的压抑引爆了体育赛事的热度,也带来了行业渴求已久的现金流。市场化职业体育项目也找到了一线生机。

年末,WSJ. 中文版将陆续带来「年度现象」系列专题,以商业观察、长报道、文化访谈等形式切入,回顾 2023 年兼具代表性和话题性、消费体量和社交声量、产业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几大领域。这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由谁发起、经过谁、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三篇。

和演唱会一样,今年体育赛事的火爆并不出人意料。阔别现场三年,人们急需用狂欢来宣泄压抑已久的激情。

现场的复苏从 3 月 22/23 赛季 CBA 常规赛第三阶段开始,广东、北京、辽宁和上海等球迷基础较好的城市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总决赛期间,容量 12,000 人的辽宁体育馆场场爆满,根据「沈阳发布」的数据,仅两场比赛的票房收入便达到 1,600 万元。

受益的不光是现场,热度回升也带来了收视率的提高。根据「ECO 氪体」统计,在 CBA 官方媒体合作伙伴咪咕平台上,季后赛视频总点击量达 3.29 亿,场均 1,135 万,较 21/22 赛季同期增长 29%。

4 月 2023 赛季中超开赛,容量更大的足球场见证了更多球迷的涌入。根据「懂球帝」统计,中超全年 240 场比赛总上座人数达到了 476.8 万人次,场均上座人数则为 19,865 人次。其中喜迎新工体的北京国安场均上座人数高达 43,768,列全亚洲第一,成都蓉城和天津津门虎主场场均上座人数超过 3 万,山东泰山和上海申花场均上座超 2 万。

尽管上座人数仍未恢复至 2015 至 2019 年金元中超时期的巅峰水平,却足以让人感到兴奋,要知道这是受到了诸多限制后的结果。首先,本赛季因各方面原因,赛程安排得极为紧凑,导致周末比赛场次占比仅有56%,显著低于往年,自然极大地影响了球迷的出勤情况。

其次,不少球队因主场的安排,未能实现上座率最大化,譬如球迷文化积淀深厚的申花搬至上海体育场后,周边面临市政改造,开放主场容量一直被限制在两万多,以及浙江队主场因暂时搬至人口较少的湖州,球市较为惨淡。

因此,中超能在中国足球的最低谷拿出这样的成绩单,令人颇为欣慰。相应地,“钱”景也是触底反弹。根据《足球》报道,球市最好的国安和蓉城门票收入能达到 5,000 至 8,000 万元,即便是球市较差的球队,按照场均上座人数推算,全年门票收入也应该不低于千万。

和 CBA 一样,中超关注度的提升也体现在转播上,据《北京青年报》称,中国移动咪咕即将成为下赛季中超的版权合作商,单季价格预计为 1.5 亿元,较目前腾讯的合同实现了翻倍。

除了足、篮两项顶级职业联赛,我们还可以在其他赛事上观察到体育受众的热情。以往观赏性有限的大运会在夏天的成都也成了香饽饽,卖出了累计近 60 万张门票。赶上了中秋和国庆“双节”的杭州亚运会也一票难求,售出超 305 万张门票,票务收入突破 6.1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夏阿根廷对阵澳大利亚男足的北京工体商业赛刷新了业界的认知。按照行业惯例,通常商业赛从策划到实施,需要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周期,才能够做到审批、招商、组织等各方面的妥善安排。本次的组织方并非专业赛事举办公司,却完成了 35 天完成从合同签订到最终成行的“极限操作”。

巨大的办赛压力导致球迷现场目睹“球王”风采的成本极其高昂,680 元至 8800 元不等的票价设置令人咋舌,超过 5 万张球票仍然能够售罄。这样的热情也让更多“外行”打起了足球商业赛的算盘,2024 年 1 月的利雅得胜利中国行已经官宣,C 罗也将现场为中国球迷展示球技,主办方同样没有体育赛事经历,办赛周期同样紧凑。

这些职业赛事也只是 2023 年体育市场的缩影,从“村超”“村 BA”到各地的马拉松,大众体育同样热情高涨,让人不由地畅想,或许 2023 年会成为中国体育经济爆发的元年。

狂欢过后,还有很多疑问等待解答。

首当其冲的便是,如此火爆的场景能否持续下去?等到球迷和观众回归现场的新鲜感消失,他们还会不会继续支持体育赛事?

就处境类似的演唱会行业来看,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行业一度对今年抱有极高的期待,但实际上部分演出的票房并未达到预期。尤其是下半年,供给端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端的增长,演出票价出现了回落。

这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如何打造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把人们长久地留在场内?是摆在所有体育从业者面前的挑战。

其次,尽管上座人数可喜,但以赛事为基础的体育经济似乎并没有迎来质的提升,卖座之外缺乏其他盈利手段。

还是以两大职业联赛为例,本赛季中超 16 支球队的胸前广告多数为股东关联产业,像泰山这样的传统强队竟无胸前广告赞助。即便国安、申花、浙江几支少有的非关联方赞助的球队,交易背后也少不了股东或者当地政府的影响。

如果说足球是受到了行内“贩毒扫黑”的影响,赞助商望而却步,四平八稳的 CBA 商务表现亦乏善可陈。23/24 赛季 CBA 只剩 7 支球队有来自非关联方的冠名赞助,“11 冠王”广东男篮出人意料地失去冠名商,成为 CBA 俱乐部商业困境的缩影。

在成熟的职业体育联盟中,转播、比赛日和商业是球队的三大收入支柱,中超和 CBA 显然瘸了包含商务开发和周边产品销售的这一条腿。

此外,阿根廷中国行的大火成功让非传统体育公司看到了商机。为了抓住群众热情高涨的黄金窗口,这些新玩家期待复制今夏的“极限操作”,却因经验和能力不足,制造了行业乱象。

10 月 15 日,梅西效力的美职联球队迈阿密国际高调宣布开启中国行,梅西将二度来华,分别于 11 月 5 日和 8 日在青岛和成都对阵海牛和蓉城。然而 10 月 26 日,主办方宣布行程变更,原定设于青岛的比赛将移师海口。11 月 1 日,在距离原定首场比赛只有 4 天的当口,迈阿密中国行官宣取消。

本次赛事的主办方迈伽体育成立于今年 8 月,尽管声称拥有丰富的体育行业经验和资源,却在整个组织过程中闹出了不止一次乌龙,投入的 300 万美元定金血本无归,也让中国商业赛市场在国际上蒙羞。不知接下来的利雅得胜利中国行能否吸取教训,顺利落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于现场观看体育赛事的热情势必会有所消退,体育从业者该如何利用短暂的时间窗口,增进与体育爱好者之间的粘性,培养普通群众的体育心智,让现场观赛成为一种习惯呢?

首先自然是进一步提升观赛体验,这其中包含硬件的升级。疫情后国内启用了一批新的体育场馆,包括举办亚运会的杭州奥体中心、举办大运会的成都凤凰山体育场、举办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的厦门白鹭体育场等。

本赛季中超多了 7 座新专业足球场,济南、广州、杭州、深圳等地的新足球场也已开建,CBA 在今年也有上海体育馆等新主场投入使用。更好的硬件设施是吸引人们来到球场的基本条件,国安球迷也正是在新工体的加持下打造了“亚洲第一主场”。

然而,更多的努力还是应该集中在“软件”上。新搬入凤凰山体育场的成都蓉城便是正面典型,赛后的万人大合唱成为保留节目,气氛不输真正的演唱会。立足本地生活习惯,打造观赛特色,让观众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之外也能有愉快的体验。

丰富现场消费品类也是一个手段。在欧美等体育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赛日经济除了基本的门票销售外还大有可为,餐饮、娱乐、周边商品售卖都可以无缝嫁接进体育赛事现场。可惜限于安保要求,目前国内体育场馆可提供的增值服务相当有限,留给赛事“整活儿”的空间不大。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体育从业者的创新。虽然现场可售卖的食品种类被严格限定,诸如国安在夏日推出的“国安棒棒冰&工体场牌”、海牛主场的原浆啤酒,都能够提升现场球迷的幸福感。倘若未来现场安保能够有所放松,有望看到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出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体育应当立足于群众之中。体育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开枝散叶,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深度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不只是亲身参与,还包括观看比赛时的情感投入,每一次呐喊、每一次扼腕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

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项目更应该把服务球迷当做首要任务,扎根本地,努力回馈球迷和观众的热情,才能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中赢得一席之地。

好在已经有人在行动了。今年 “金牌球市”陕西开始了“会员制”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探索,即由球迷会员作为球队法律意义上的所有人和出资人,这也是世界顶级豪门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所有制形式。

经历数次球队解散后,陕西球迷发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让家乡球队长久存续。“类会员制”的长安联合应运而生,并通过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下赛季中乙联赛的参赛资格,时隔一年后,陕西再次迎来职业足球。

实际上,今年 CBA 和中超在球迷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起色。23/24 赛季的 CBA 将“以城之名”作为官方口号,增进球队与所在城市和居民的关联。金元泡沫破灭后,中超球队也开始意识到球迷经济的重要性,多队开设周边商品销售渠道,品种的开发也有长足进步,加深球队与球迷之间情感联结的同时,也培育了新的收入来源。

疫情过后,人们愈发感受到现场参与文体活动的可贵,如果体育从业者能够把握住机会,用服务把人留在场内,丰富创收渠道,形成良性循环,或许 2023 年真的可以成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元年。

0 阅读:0

出色的力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