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齐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打开历史的门 2021-06-24 07:10:49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生年不详——公元前643年 ),姜姓吕氏 ,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年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

惊险即位

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公子小白。齐国齐襄公执政时期,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恐遭杀害,都纷纷逃往别国。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回鲁国姥姥家,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往邻国莒(jǔ) 国 。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伙同他人杀死齐襄公后,自立为君 。次年,雍廪又杀死公孙无知 ,诸侯们商议后,决定重立新君 。鲁国听说后,马上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公子小白得到消息后,也急忙从莒(jǔ) 国往齐国赶,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遭遇管仲带兵截杀,管仲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公子小白将计就计,倒在车子里诈死,随鲍叔牙抄小路,日夜兼程,抢在他的哥哥公子纠的前面回到齐国。

因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的支持,公子小白成功继位,成为新的齐国国君。而公子纠呢,以为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已死,便放慢了行进的速度,在公子小白继位几天后才到达齐国。又气又急的公子纠只能又回了鲁国。不久后,鲁国出兵前来攻打齐国,因为战场在齐国边境,鲁国不占天时地利优势,大败而归。

管仲箭射齐桓公

春秋称霸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出兵攻打鲁国,鲁国不敌,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行处置。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请鲁国把他们送回来。尤其是管仲,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如不从命,将要再次出兵讨伐鲁国。”

鲁人害怕,只能杀了公子纠,而后召忽自杀,管仲被囚车送回了齐国,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便亲自出城去迎接他,然后大力把他保举给齐桓公为相。

齐桓公想要报一箭之仇,杀了管仲 ,但是鲍叔牙却劝他说:如果国君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国君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便听从鲍叔牙的劝诫,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并尊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做了相国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齐国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很快便傲视群雄,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西周覆灭后,周平王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管辖范围大减,周的国土只形同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在这情况下,周天子的威严和权利一天天地丧失,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了,有时甚至还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这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互相攻伐,兼并,征讨。

随着一次一次征战,吞并,会盟,扶周襄王继位,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

齐桓公的另一面

有很多史料记载,齐桓公晚年昏晕,任用小人,才混了个晚景凄惨的下场,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他真的是到了晚年,年纪大了,才昏晕的吗?答案未必!

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霸主当的是相当霸气,比如说打仗,仗打得随意又霸气!他打仗的理由很简单,藐视我,打你!看不起我,打你!不听我话,打你!看你不爽,打你!等等。。。诸如此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年,齐桓公打的那些仗!

当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有一次逃亡来到谭国,但是谭国国君看他落魄,并没有盛情招待他,而且待他不太好,所以公子小白成为齐国国君后,在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 。

同是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以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国君为借口,出兵攻打鲁国。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首次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邀请宋、陈、蔡、邾几国的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会盟前齐桓公曾邀请遂国国君入盟,但是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吞灭遂国 。

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参加过“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 ,齐国会同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

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齐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听,晃个不停。齐桓公大发雷霆,将蔡姬送了回去。蔡国也不高兴,把蔡姬又嫁给了别人。这下可把桓公惹恼了,随即出兵讨伐蔡国 。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派兵征伐楚国,把楚国打得莫名其妙,楚国派人问齐军说:“你们在北,我们在南,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不料你们会打到我们这里来,究竟为了什么呢?” 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

齐桓公虽然被尊为春秋霸主,但是他却不谙帝王之术,做事随意,不懂隐藏心迹,总是喜怒形于色,好恶言于表。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齐桓公应允,并与鲁国在柯地会盟 。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突然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迫于无奈,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但是事后,齐桓公又反悔了,打算不归还土地并杀掉曹沫。管仲得知后劝谏他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地事小,失信事大!” 最后,齐桓公只好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 。

这件事,虽然曹沫的做法有点不地道,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齐桓公,一言九鼎,既然答应了别人,想反悔也不太好吧?一国之君都可以言而无信,那还怎么让自己的国民和别国信服呢?

还有一件事,齐桓公做的也是让人匪夷所思,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感恩齐桓公,送其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

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尽数割予燕国,并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那样给周天子纳贡。国之疆土,是几代君王和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齐桓公作为 一国之君,视国土为粪土,说割就割,割的如此随意,帮别人打仗,不但没有捞到好处,还送给别人一大块国土,如此笼络他人的方法,真是闻所未闻!

齐桓公

喜怒形于色

齐桓公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经常喜怒形于色,心里的秘密都表现在脸上,很容易被人看穿他的想法,这一点可是做君王的大忌。

有一次,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之事,退朝后回到后宫。卫姬见到齐桓公,立刻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见君王进来时,步伐豪迈,气宇轩昂,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突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了。”

第二天,齐桓公上朝,管仲问他:“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父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还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之事,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位聪明的役夫,他干活的时候望见齐桓公站在台上,气宇不凡,有用兵之色,所说的都与莒国有关,而且手指的方向也是莒国的方位,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他猜测齐桓公要伐莒。

易牙,开方,竖刁

齐桓公之所以成就一番霸业,这和管仲,鲍叔牙等人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但随着他的两位谋士相继去世,齐桓公不听他们的劝告,任用易牙,开方,竖刁等小人,他的政治生涯也从顶峰开始跌落。

那么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是何许人也呢?

易牙,齐桓公的厨师,精于烹调技术,一日,齐桓公对易牙戏说:“寡人尝遍鸟兽鱼虫的味道,就是不知道人肉的味道如何?”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易牙献蒸肉一盘,味道非常鲜美。桓公很快就吃光了,问易牙:“何肉味道如此之鲜?”易牙跪下说道:“是人肉。”桓公大惊,问:“哪里得来?”易牙说:“臣听说,忠君者不有其家,君王不曾尝过人肉味,臣子三岁,故以杀子以适君王之口。”

开方,是当时卫国国君的长子,见齐国强盛,自愿到齐国当齐桓公的侍臣。齐桓公问他:“你是齐国的长子,按次序就是国储,为何舍弃面南的尊贵,而愿面北服侍寡人呢?”开方答道:“明公是天下的贤侯,得以在您左右执鞭坠镫,已荣幸之至,强过为君。”

竖刁,又名竖刀,是齐桓公的幸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同性恋者。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不惜自行阉割,作为宦官陪在齐桓公左右。齐桓公非常怜爱,常常带在身边。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齐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易牙如何?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怀疑吗?””管仲回答:“人情之深莫过爱子,对自己儿子尚且忍心,怎会有利于君王?”

桓公又问:“开方如何?卫公子开方,舍弃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为幸。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不可怀疑。””管仲回答:人情最亲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冷酷无情,又怎会有于君王?而且千乘之封,是人之最大欲望。弃千乘而就君,是其所期望的大过于千乘。君必须远拒之勿近,近必乱国。”

桓公再问:“竖刁如何?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也可以怀疑吗?””管仲回答:“人情之重莫过于身。对自己身体尚且残害,怎会有利于君王?”管仲说:“彼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绝不可近!"

管仲死后,鲍叔牙为相时,曾力谏齐桓公罢斥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但齐桓公离开三人之后,食不知味,夜不酣寝,面无笑容。他的长卫姬便劝道:“君王驱逐竖刁诸人,无心治理国家,容颜日益憔悴,左右使唤之人,不能体察君王之心,何不把三人召回?君王已经老了,为何自苦如此?”桓公听其言,觉得有道理,于是先召易牙回来,让他调五味。

鲍叔牙劝道:“君王忘记管仲遗言了吗?为何又把他召回来?”桓公说:“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家,仲父也是言过其实了!”

随后,齐桓公不听鲍叔牙之言,索性将开方、竖刁一起召回,同时官复原职。鲍叔牙愤郁发病而死。从此,三人更加肆无忌惮,专权用事。

齐桓公

死后凄凉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后宫的妃子们都想帮助自己的儿子继位,大公子无亏是长卫姬生的,三公子昭为郑姬所生。易牙、竖刁想让大公子无亏继承王位。而那个开方,与四公子潘要好,想要他来继位。

易牙见齐桓公的病已无望治好,便与竖刁商议出一条毒计,写一块牌子悬在宫门上,假传桓公之命。上面写道:“寡人有怔忡之疾,恶闻人声,不论群臣子姓,一概不许入宫,著竖刁紧守宫门,易牙率领宫甲巡逻。一应国政,俱俟寡人病痊日奏闻。”

易牙、竖刁二人就这样假传王命,把住宫门。只留下大公子无亏,住在长卫姬宫中,其他公子一律不准入内。等了几日,见齐桓公还没有死,易牙,竖刁二人索性将桓公左右侍卫之人,不问男女,全部逐出,把宫门堵塞,外面筑起三丈高墙,将重病的桓公幽禁在宫殿里,声称为了保护君主,使内外隔绝,不许任何人进入,只在墙下挖了一个狗洞大小的窟窿,早晚使一个小内侍钻入钻出,查看桓公生死。另一方面,他们抓紧准备兵甲,防止其他公子哗变。

而此时被囚禁在宫中的齐桓公,已经重病在床,不能起身,呼饥唤渴,无人应答。只有一个贱妾翻墙而入,前去看他。齐桓公问明原委后,感叹道:“仲父真是圣人啊,圣人的见解,这么快就应验了!我死后还有何面目去见仲父呢?”说完悲呼数声,掩面吐血而亡。

于是,一代春秋霸主,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

齐桓公死后,易牙、竖刁和公子无亏商量后,决定秘不发丧,先除掉其他众公子。结果王宫内外大乱,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两个多月后,动乱平息,公子无亏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胜出,成为了齐国的新国君,他这才想起要把桓公的尸体入殓安葬。而这时的桓公尸体,已经在床上放了六七十天,早已是尸臭熏天,蛆虫满身了,寝殿的地上,满是蛆虫,有的蛆虫甚至从窗子爬到了外面。

齐桓公,生前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人生无限风光!没想到,死后的晚景却如此凄凉!

一代春秋霸主,就此陨落,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您还喜欢哪些历史人物,请在下方留言,小编尽快安排!感谢关注,谢谢支持!

2 阅读:626
评论列表
  • 2021-06-25 20:52

    中原第一霸主是郑庄公

    打开历史的门 回复:
    不同历史资料,不同的说法,就连春秋五霸都有好几个版本,哈哈!
  • 2021-07-10 09:05

    齐桓公与刘禅是一样的君主,强臣喜欢,奸臣也喜欢

    打开历史的门 回复:
    感谢关注,谢谢支持!
  • 2021-07-12 09:28

    饿死在宫中,尸体发臭生蛆都没得发丧

    打开历史的门 回复:
    感谢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