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培养了我,但我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绝不回中国!”你敢相信,这是高考满分状元、清华女学霸何碧玉曾说过的一段话。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强国。国家每年会投入大量钱财培养人才,为的是这些人才能在将来为国效力,能为国家创新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并非所有的能人,都会选择报效国家,舍小取大。当今社会,内卷的厉害,除了职场上的卷,就连学业都面临着卷的境遇。逼得大多数家长,不得不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谋划,选校区,报培训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全能型,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为家族获得荣耀。而高考,向来被看作是国内的重头戏,是广大学子人生路上的转折点。有的人能在高考时,获得新的机遇,而有的人在高考失利,甚至失去人生的方向,未来陷入一片迷茫。不管高考是否真的能决定一个人未知的命运,至少,高考能看出眼下的选择。而在高考夺得状元头衔的人,自然会成为舆论的话题,众人恭贺的对象。河南作为高考大省,不乏人才,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不在少数。2000年就有一位高考状元,来自河南。这位高考750分,被清华录取的天才少女名为何碧玉。生于1985年的何碧玉,是货真价实的八零后。她的父母均是上过大学,并且还是当地石油地质局的高级工程师。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家境不错的何碧玉,不用担心饥饿,只用专心学习,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不仅带她去图书馆,博览群书,更是培养她全方位的发展。起初,何碧玉只是展现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没有特别独特。10岁时,她的学习天赋初露端倪。1996年7月,五年级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说是实验班,实则里面是卧虎藏龙,汇聚的可是各地的天才儿童。何碧玉跻身于此,更加让她有了刻苦学习的决心和毅力。都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何碧玉就是经典案例。她用4年的时间,将小学六年级和初、高中共七年的所有课程都学完了,并且以拔尖的成绩名列前茅。如果说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相信努力也是挑对象的。毕竟,每个人的优势和天赋各不相同。14岁那年,何碧玉参加高考,这可比寻常高考年龄小了许多。要知道,许多适龄考生都未必经得起高考的压力。而这位青少年,当真能顶得住,这大考的压力,顶得住人生的航向?显然,众人的担忧是多余的。何碧玉以惊人的高分,让世人刮目相看。她以750分夺得河南省理科状元,顺利进入清华大学。14岁少女考入清华大学,这一消息轰动一时,大家纷纷祝贺她的前程似锦,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然而,事情的转折极具故事性。在清华的4年里,何碧玉从不懈怠自己的学业。她一心一意的专攻学术,甚至将所有的社交时间都奉献给实验室。在清华这所不缺天才的顶级学府里,何碧玉还能连续斩获多次奖学金,可见她是真的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在走向未来。从清华毕业的她,又远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进修。当所有人以为她花了5年时间,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会回国发展,为国贡献时。她却以美国科研环境更优于国内为由,拒绝回国。看到这时,想必会有不少人认为,这算什么天才,这哪是人才。明显是忘恩负义。国家培养了她,她却以背叛来回报国家。然而,凡事不能只看一面,如同眼见不一定为实。从个人角度出发,何碧玉不过是选择了自己一直喜爱的科研学术,选择能为这项学术提供更加先进的地方而停留。至少,眼下的她已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对自己的选择,是否后悔,对自己的成果是否满意。想必只有身为当事人的她,才有资格发表言论。而她并没有义务对世人解说自己的行为。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选择的权利。何碧玉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不回国,国家和人民自然是尊重的。因为国内的人才外流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只是,身为无数华夏儿女中的一员,不论身处何地,都不应该忘本和不尊重国家。不因对生养自己的国家,有不敬之意。即便不报恩,也不应该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