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汉宗
23年11月7日,为纪念缅怀徐四民先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以“我是祖国的儿子”为主题的徐四民纪念座谈会在厦门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隆重举行。此次座谈会为福建省侨联“侨史留芳——闽籍百名侨杰风采录”系列活动之一。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领,厦门侨资企业协会的侨商、侨企代表,徐四民先生的家属、堂亲代表共约130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嘉宾进行致辞和主旨发言,举行追授仪式。
“我是祖国的儿子”:厦门湖里区举办徐四民纪念座谈会
为纪念徐四民先生赤诚爱国、精辟敢言的一生,进一步激励广大香港期刊传媒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香港期刊传媒公会特别追授徐四民先生以“香港期刊终身成就纪念奖”。
香港镜报执行社长徐新英发言
座谈会最后,徐四民家属代表徐四民小女、镜报执行社长徐新英对前来参会的各级领导、来宾,湖里区的父老乡亲、亲朋好友以及为座谈会付出辛苦努力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徐新英总结回顾了父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历程,留下了“我是祖国的儿子”的真情告白;她坦然告慰父亲,将遵照父亲“振兴中华诚实敢言”的宗旨,全力以赴办好《镜报》,以更好的成绩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四民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缅甸─北京─香港”人生历程,在中国百年近现代史的几个重要阶段,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徐四民一生爱国爱港爱乡,为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为“一国两制”事业在香港行稳致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以文章报国,建言献策,殚精竭虑。徐四民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就是他爱国爱港爱乡的情怀,徐四民用生命描绘了一个海外赤子坚贞不移、终生爱国的传奇故事。
徐四民1914年7月3日生于缅甸爱国华侨家庭,祖籍厦门湖里区。父亲徐赞周怀抱祖国强盛之愿望,投身民主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坚定盟友,缅甸同盟会的重要领导者,对辛亥革命贡献至伟。1912年3月1日,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为他颁“旌义状”,表彰他对革命的贡献。在父亲的影响下,徐四民从小就孕育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浓厚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立下了远大的报国志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徐四民被迫中断学业,回到出生地缅甸仰光,投身华侨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10月2日,徐四民参与创立“缅甸华侨抵制日货总会”并担任总干事。他积极号召抵制日货,抨击卖国汉奸腐败官员,甚至在因战乱流亡的岁月之中,他都以凛然的傲骨斗争在抗日救国第一线。20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徐四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07年9月9日,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侨界领袖、爱国爱港人士的杰出代表、资深的传媒人士和时事评论家、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徐四民先生于香港病逝,享年93岁。徐四民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为国辛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徐四民一生爱国爱港爱乡,为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为“一国两制”事业在香港行稳致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文章报国,建言献策,殚精竭虑。徐四民在百年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阶段,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在追悼会上,徐四民的灵柩覆盖了中国国旗,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了花圈,为社稷失去英才表达深切哀悼,这是对徐四民一生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徐四民先生走了,留下了“我是祖国的儿子”的真情告白。
徐四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香港繁荣稳定的伟大事业。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和敬佩,是湖里和湖里人民的骄傲。徐四民时刻牢记自己是祖国的儿子,时刻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所作所为的出发点都是爱国爱港,哪怕是受到不公待遇也毫无怨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毫不改变。这个座谈会,一是缅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表达广大华侨华人、海外侨胞,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心桑梓的情怀的纪念。
缅甸华裔精英与知名侨领,开头第一个是徐四民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赵阳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我深刻体会到我们这段历史中,陈嘉庚、徐四民等老先生不是个体,而是一个优秀的群体——海外侨胞。华侨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的历史、血泪的历史、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的时代仍需要“徐四民”,需要“徐四民精神”。今天这个座谈会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次很好的回顾,是一堂生动的学习,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徐氏华侨报人世家历史,也是百余年海内外先进中国人执着探索民族救亡图存、救国救民道路并最终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徐氏华侨报人世家在117年间创办了17份(家)报刊、杂志、报社。徐氏华侨报人世家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抗日战争(含太平洋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突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众多中国近代、现代、当代重大事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徐氏华侨报人世家百多年始终以中华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
在抗日战争期间,徐四民与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结成了忘年之交。1940年3月,时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取道缅甸,经昆明回祖国视察劳军,并亲赴陕北,在延安见到毛泽东,目睹了陕北抗战情况。陈嘉庚回来后在缅甸华侨欢迎会上介绍国内抗战形势,特别是延安团结一致打东洋,军民一家,吏治清廉的事实,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给徐四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影响了徐四民的一生。徐四民在回忆录中称陈嘉庚缅甸之行“为南洋广大侨胞带来了光明的消息”,“每一忆及,在我的心灵深处依旧涌现一种景仰与感激之情”。
1957年陈嘉庚(右二)和徐四民(右一)在厦门
徐四民一生爱国爱港爱乡,为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为“一国两制”事业在香港行稳致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文章报国,建言献策,殚精竭虑。徐四民在百年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阶段,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1、徐四民在百年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创造了无数光辉的“第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徐四民带领缅甸侨华侨名杰,升起了当地“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年,他被邀请回国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并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正式开始其从政生涯。
2、徐四民“第一次”听到巨人发出的吼声,徐四民的《镜报》是香港传媒中“第一个”报道国家收回香港消息的刊物。
80年代初,英国人急于知道中国领导人对香港“九七”之后的取态,派出时任港督到北京探访,并且有意放出风声:“只有在英国的管治下,香港才有可能继续繁荣,才能保住东方之珠的美誉。”许多外国政界人士也担心香港回归中国会影响到香港的繁荣,估计北京不至于贸然行事而作出收回香港的决定。就在这疑虑重重的气氛下,1982年6月15日,香港十二位知名人士徐四民、王宽诚、费彝民、祁烽、李侠文、李子诵、吴康民、杨光、陈复礼、梁培、苏务滋和汤秉达,被邀请到北京共襄国事。到了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时,才知道是邓小平先生和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承志先生接见,要和大家商讨香港回归的大问题。
见面握手后,邓小平先生开门见山地说: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过不平等条约。对香港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在适当的时候用和平的方式收回。英国人要求让他们在九七后继续管治,希望续约。如果我们在续约上签字,我们就是李鸿章,今天谁也不肯再当李鸿章。我现在告诉大家,到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我国政府决心用和平的方式收回香港。如果出现意外,中国政府将另外考虑收回的时间和方式。
这是徐四民“第一次”听到巨人发出的吼声。当时徐四民即于心中断定:中国政府会用最大、最坚强的决心处理香港问题,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改变巨人的坚强决心。徐四民回到香港后,《镜报》就此重要资讯专门举行了三天的内部会议,分析了形势,部署了报道的策略,随即把这个强大的声音传播到香港社会和海外。在报道我国政府决心用和平的方式收回香港这一重要资讯上,徐四民的《镜报》是香港传媒中“第一个”报道的刊物,这也是《镜报》同仁引以为荣的一件事。
3、徐四民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旗帜鲜明高举反贪旗帜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徐四民参政议政近半个世纪,为国家建设发展殚精竭虑,开诚布公,敢于说话,难能可贵。徐四民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即“第一个”旗帜鲜明高举反贪旗帜,在政协会议抨击贪污问题,令人敬佩他的坦诚、远见和对祖国的热爱。早在1989年,徐四民就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大声疾呼:“当前的腐败形势严峻,如果再不克服难关,那么,我曾拥护过的中国共产党将很难保证不会继续腐烂下去,直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为止。”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铁腕反腐挽救了党和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创举。十八大以来,国家最高领导人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和机制,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4、徐四民是“第一个”旗帜鲜明抨击以陈方安生为代表的“港版四人帮”
1998年徐四民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批评香港电台有关节目“阴阳怪气”,指出香港电台不应该拿公款却专骂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但时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发表措词强烈的讲话,无理指责徐四民是所谓“企图邀请中央政府来干预特区政府的事务”,反对派阵营也趁机鼓噪,十分嚣张。
徐四民与陈方安生初次正面交锋,徐四民突发重炮轰击香港电台,指它作为公营电台,一年花费数亿港元公帑,却成天在批评政府、批评特首董建华,有关节目“阴阳怪气”。徐四民很有点“拔白旗”的英勇气概,但当即遭到陈方安生的猖狂回击。徐四民怒道,港台如此行状,“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定有后台老板”,他矢言要“查清谁是后台老板”。于是,在人民大会堂和香港都惹起轩然大波。
遗憾的是,徐四民当时对香港电台的批评未引起足够重视,助长了香港电台反中乱港的气焰,使香港电台一度成为全世界骂中国政府和抹黑“一国两制”最厉害的电台,恶劣程度超过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徐四民“第一个”批评“港版四人帮”虽曾受到误解乃至委屈,但徐四民爱国爱港之心的真诚和固执,仍然坚持不懈对香港电台提出中肯批评,并提出许多纠正香港电台方针失误的真知灼见,历史证明徐四民“第一个”旗帜鲜明抨击以陈方安生为代表的“港版四人帮”是完全正确和卓有远见的。
2007年,徐新英的父亲、知名爱国侨领徐四民先生去世,他创办的《镜报》面临停刊,徐四民先生之女、香港镜报执行社长、香港期刊传媒公会主席徐新英毅然决然地放下钢琴事业,接过《镜报》,以新时代女性的姿态走进全新的领域。
《镜报》创办人徐四民先生留下了两句名言:一句是“振兴中华、诚实敢言”、另一句是“服务社会、承担责任”。这两句话意义重大,徐新英深知此项任务艰巨,必须携手合作踔力奋发、砥砺前行。
今日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是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高质量发展期。如何在新时代传承父亲的家国情怀,呈现当代与时俱进的忠与孝,徐新英作为爱国爱港媒体刊物《镜报》的接棒人,除了讲好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故事,必须带领镜报同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社会责任方面继续努力,为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有为青年贡献力量。面对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镜报》扎根香港,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徐新英接棒的《镜报》,以海外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易于理解的语言,将中国推向全世界;以“见证者”“记录者”的视角,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和生动故事传之华社、传之所在国、传之四海。
徐新英接棒的《镜报》既是“丝路”理念、“丝路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也是“丝路”建设、“丝路”联通的参与者和记录者。《镜报》植根香港、面向海外、影响主流,熟悉祖(籍)国和华侨华人居住地,拥有在全球各地采集资讯能力、中外政商学研人脉网络广泛、拥有相容并蓄跨文化视野等优势,在传播“丝路”理念、宣介“丝路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促进资讯分享、政策沟通、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让共商、共建、共用的“丝路故事”传之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