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贤五十年创作杂谈||我与毕节报的情缘碎语

宇瑜阅览生活 2025-02-19 15:07:03

我与毕节报的情缘碎语

  高致贤

  正在准备前往江西寻根,突然接到金明忠好友关于《毕节日报》复刊30周年“读者寄语”征集启事。我与毕节报复刊以来的三十年往事,不禁涌上心头!本想立即应征,怎奈宗族修谱审稿在即,只好回复:谢谢不忘我这个老通讯员,拙作下个月中旬一定交卷。

  为此,我从江西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我的日记。那是1985年10月28日,星期一,阴,我和刘衍奎、彭裕硕、韩秉明同车到贵阳参加全省“两代会”(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的代表会),车上就一路讨论如何办报的问题,到贵阳住进贵州日报的招待所,依然不断讨论。白天,衍奎和我作为毕节地区代表出席“两代会”,裕硕外出采购照相器材,秉明在贵州日报学习划版、排版。

  作为新闻通讯员,谁不希望本地区有张报纸?当地委决定毕节报复刊,代表了广大读者和通讯员的心愿,我们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之中,关心本地区办报胜于关心参会。3天代表会议期间,除了报告、选举、总结等大会之外,我们都回到招待所来研讨毕节报(后来才改为毕节日报)复刊后的一些业务问题。连时任贵州日报六盘水市记者站站长曾瑜庆老乡,也随时来和我们一起研讨。

  衍奎作为筹备毕节报复刊的具体负责人,他知道:划版排版、图片处理只是报纸复刊后的部分业务,人事、经费等重大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他考虑将我和徐本礼等省报、省台的骨干通讯员调到报社去协助他工作,还考虑哪个负责哪个版等具体分工......

  省新闻单位的“两代会”于10月31日闭幕。第二天我就和衍奎们同车直抵毕节报社,准备复刊第一期的稿子。到那里我才知道报社成立了,但当时筹备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戴淑金是毕节报社正式接收的第一个成员。

  后因上级规定调报社的工作人员,户口必须在毕节县城,我们就只好当通讯员了。从此,我的稿子先投毕节报,复刊第一年我就投稿近百篇,不避滥竽充数之嫌,旨在热爱本地区的报纸!通讯员爱毕节报,毕节报更爱通讯员。连年在通讯员中评先选优,调动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连年评奖好新闻,促成稿件质量的迅速提高。我第一次获新闻大奖的作品就是毕节报发表的。由毕节报送到全省参评也获重奖;以后由毕节报送到全国参评的也获等级奖!记得我有一篇获一等奖的新闻是张培立编辑的,他也获得编辑奖。他读大学时到大方广播电台实习采编,我们一起采编过。毕节报社发奖那天,他和我携手上台领奖,他十分谦逊地称为“师生同台领大奖”。编辑与通讯员亲密无间,互相支持,齐心办报,遂使毕节报很快自立于全国地市级报之林,其发表的新闻获过全国好新闻奖。我写的《镇长玻板下的座前铭》就是其中之一。

  退休之后,我旅居南海之滨,远离故土十多年了,但毕节报(后来的毕节日报)一直关心着我,不时发表我的拙作。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毕节报复刊已到“而立”之年,当时尚不“知天命”的我,而今已近耄耋。当年我们一起商量贵报复刊、同心协力办报的文朋诗友们,走的走了,退的退了,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虽然物换星移,时过境迁,然而,我与毕节日报的缘未尽,情弥坚,期盼贵报越办越好,我们再一起庆祝她的不惑与知天命之华诞!

0 阅读:0

宇瑜阅览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