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那些可以搭载着卫星飞上太空的火箭,在我们眼中可是实打实的高科技产物,但是谁都没想到其中有一道工序只能够人工一点一点地去完成。
同样致力于制造火箭的美国又是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呢?难道他们就有更高超的技术,不需要人工雕刻?
【火药雕刻师】
火箭发射升空会带来巨大的气浪,而它之所以能够飞上太空,完全是因为燃料燃烧后提供的能量。
而这些燃料要想达到充分的燃烧给火箭带来足够的能量,合理的引线安排必不可少,但是火药这种东西有极其不稳定,物体摩擦之间产生的静电可能都能把它瞬间引燃。
所以安装引线之前必须要提前雕刻好线路,这也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也就是我们说的“火药雕刻师”。
徐立平是这个行业的代表人物,1987年,19岁的徐立平从技校毕业,踏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的大门,成为了一名火药雕刻师。
他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与危险和精密紧密相连,入职的第一天,师父就带他观看了一次废药的点火实验。
相隔十几米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危险性,也坚定了他要掌握过硬技术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徐立平全身心投入到火药雕刻的技艺磨练中,他也早已明白了,每一次下刀,都关乎着火箭的飞行轨迹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练秃了30多把刀,手上的感觉越来越好,逐渐掌握了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的绝技。
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被发现助推剂里有大面积脱粘疑点。
为了不影响研制进度,徐立平所在的7416厂成立了挖药突击队,他作为其中年龄最小的队员,毅然决然地承担了钻进装有十几吨火药的发动机狭小药柱里。
他们一点一点挖开填筑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的任务,这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战。
整场作业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徐立平和他的队友们像蚂蚁搬家一般,共挖出了两百多公斤的固体推进剂,最终成功排除了故障,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可是火药雕刻师的工作并非每一次都能以圆满收尾,也时常会有悲剧发生。
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待每一次任务都一丝不苟。
后来经过多年的磨练和积累,徐立平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经过他手他雕刻出来的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就相当于是2张A4纸的厚度,切削下来的药面都可以透光。
他的这项绝技用处可大了了,为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在的他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徐立平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还致力于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
全国能做火药雕刻为例的技术工人加起来不足200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提升工人的地位,让工人的岗位与技术人员的岗位成为平等的选择,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美国如何作为?】
说到这里,应该也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没有听过美国培养类似的人才呢?难不成真的是他们技术高超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力?
事实上美国只是在3D打印技术领域更加的高明而已,火箭工艺公司却以依靠此技术在航天技术创新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7年1月17日,这家公司宣布其混合火箭发动机药柱3D打印技术,已经成功获得美国专利。
这项技术革命性地为混合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完美无缺、高性能且更安全的操作性燃料药柱解决方案。
这代表着什么呢?这就代表着RCI公司能够仅凭两个移动部件就制造出安全且低成本的运载器。
而公司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罗纳德?琼斯也表示,利用这一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燃烧室,可以使公司将小卫星发射入轨的成本降低至目前的一半。
并且在此基础上,RCI公司正积极运用这项专利技术研制全球首枚可批量生产的“无畏”-1运载火箭。
前NASA宇航员、曾任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总经理的希德?古铁雷斯现任RCI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而混合火箭因燃料与氧化剂分离存储的特性,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RCI公司的药柱3D打印技术则进一步促进了混合火箭技术的成熟,未来有望使航天飞行像航班一样安全。
具体而言,这项专利通过应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制造药柱,不仅提高了火箭发动机的性能,还解决了传统混合火箭发动机设计中存在的振动源等历史难题。
药柱被精确制造为管状结构,同时作为火箭的固体燃料源和燃烧室,其独特的内部几何形状显著提高了火箭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燃烧速率。
这对于中国来讲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方向,或许未来中国也可以学会这项技能,这样就可以减少更多不必要的伤亡了。
【结语】
不敢从哪个角度看,徐立平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匠人,实在是令人敬佩,但是再怎么说,这都是个危险的行当。
随着我国的技术发展,或许能早日找到办法去代替他们去做这种危险的工作,或许这才是客机存在的真正意义。
信息来源:
北青网————火药雕刻师:从火药桶里爬出来的大国工匠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火箭工艺公司混合火箭燃料药柱3D打印技术获得美国专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