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年热度最高的综艺,莫过于《无限超越班》第二季。从向佐的演技,到《无间道》试戏的混乱,再到纪凌尘、朱梓骁在节目中争执的片段,节目相关话题持续发酵,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从2017年《演员的诞生》至今,国内演技类综艺已经走过七年。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式产物,演技类节目经历了模式出海的高光时刻,影视化改编的同质化竞争,从演员到导演的视角转换,如今又在TVB艺人培养的外壳下达到流量的新高。在市场渴求的话题热度和观众褒贬不一的口碑之间,演技类综艺变幻出了更为丰富的形态。
演技类综艺七年,从「诞生」到「超越」
演技类节目最初能够一播即红,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题材的开创性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用“再戏剧化”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不曾有过的戏剧性。
第一阶段的演技类节目采用传统的才艺选秀模式,构建了导师—选手的主要人物关系,以舞台上的影视化改编为主要手段,演员在强冲突与强赛制中展开角逐。例如《演员的诞生》通过挑战赛、导师分组赛、导师团战赛、单挑赛和总决赛五个赛段来决出总冠军。
演技类节目不完全整理
继《演员的诞生》(后改名《我就是演员》)系列后,视频网站在这一赛道也进行了不同方向的创新探索,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演员请就位》通过1:1实景搭建、现场拍摄剪辑画面在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全影视化呈现,还原了影视行业从选角到成片的工业化流程全貌。第二季引入市场评级机制,引导演员各找其位、各就其位。《演技派》则强调实地教学,节目棚录地址选在横店,青年演员通过多次体验式演技课程和真实试镜争夺主角席位,演员从进组、建组、选拔、试戏到定角的过程中逐渐提升演技。
经过3年多的发展后,此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也越发明显。比如在阵容的构成上,基本都会有这几类人物模型:科班毕业的新人、从爱豆转型的演员、沉寂多年的中生代、自降身价的老前辈等,他们各自的故事走向也逐渐套路化。在表演片段的选择上,多是戏剧性强、情绪起伏较大的内容,以演员大喜大悲式的表演来造成视听冲击。除了模式的固化、剧目的重复、叙事的陈旧等,甚至出现了炒作话题、过度消费明星等乱象。
而后《我是女演员》的出现,将观众对此类节目的耐心进一步消耗。节目构建了演技学院的背景,以养成新一代古装剧小花为目标,但近乎全男的导师阵容、令女性感到不适的片段演绎引发了争议。随着舆情持续发酵,很难再将大众的视线拉回到节目主线上,最终只能草草收场。
在演员竞演模式已经造成观众审美疲劳的情况下,2021年底,《导演请指教》和《开拍吧》两档节目将视角从演员转向导演。前者由4位制片人带领16位导演、集结优秀演员共同创作影视作品,导演们争取最优拍片机会,角逐年度价值导演荣誉;后者成立了由4位电影人组成的“绿灯会”,投资青年导演的“梦想剧本”,助力青年导演完成原创作品的拍摄。
节目让以往居于幕后的导演走到台前,揭示其选择演员、剧本、沟通各方等工作过程,让观众对电影的运作过程有更深入地了解。两档节目以扶持新锐青年导演、还原电影工业化流程为目标的同时,也与此前以演员为中心的节目形成一定差异化特征。但在之后,导演创制类节目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开发。
在近年来香港和内地文化娱乐产业持续加强交流合作的大环境下,2022年底开播的《无限超越班》通过引入TVB艺人培养模式,为演技类节目注入新的血液。节目以“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培养模式和工作场景为依托,以“职场+导师”的双重制度为叙事主线,希望通过前辈艺人的帮扶实现青年演员的成长。
职场模式固然带来了新鲜感,众多TVB老面孔和经典港片IP也能够以“回忆杀”引发观众共情,但《无限超越班》并没有得到大部分观众认可。节目中无线训练班模式的套用对内娱生态的帮助只是隔靴搔痒,主旨也从对演技的探讨、为行业输血偏离至对流量和话题的追逐。
而后也有演技类节目融合其他元素进行探索,比如《一拍即合的我们》采用恋综模式,让男女演员配对演戏;《来者何人》以选拔武打演员为目标,表演课程、武打课程同步进行,但取得的进展都相对有限。这一领域目前最新的一部作品,便是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的《无限超越班》第二季。
值得肯定的是,演技类节目直击行业痛点,为大众了解影视产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对于影视生态的反映也是与时俱进的。比如在微短剧盛行的当下,《无限超越班2》的选手中也加入了短剧演员锦超,以他为样本来探讨从短剧到长剧的演员职业转型。但抛开一时的流量话题,演技类节目只有持续输送人才、孵化优质作品,对于影视行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有积极正向的意义。
专业化与大众化,往天平的一端倾斜
演技类节目能否为影视赋能是一方面,站在综艺行业的角度,演技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和探索方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内容提供参考。以近年来综艺垂直细分的创作趋势来看,演技类节目也是对演员这一圈层赛道的开发。但是在专业化和娱乐化的权衡上,演技类节目却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首先,演技类节目通过跨媒介融合叙事、多重戏剧冲突,降低了观看门槛。此类节目在综艺的载体中融入舞台表演、影视化拍摄,打破了节目录制和片场拍摄的边界,为观众展示出近乎真实的影视制作过程。多元艺术的融合使节目更具层次性和可看性,同时满足了大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需求。
节目中导师和导师、演员和演员、导师和演员之间持续产生的戏剧冲突,是能够持续引发观众讨论的话题点。虽然演技的评判看似是件专业的事,但对于无差别的人类争吵,观众可以无拘无束地行使话语权。提升用户参与感,是演技类节目揭开专业化面纱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演技类节目也有着独到之处。垂类竞技节目往往着力塑造的是专业技能过硬、在整季节目中有着故事线的选手。而演技类节目的“有效人物塑造”更多服务于单期节目及其话题传播。
节目中,在选手或学员的统一身份下,演员们的资历、流量等差异化属性被消解。前辈的身份不代表能被一路保送,拥有流量不代表一直是话题人物,能否出圈完全依托于演员的个人表现。
时至今日,观众可能不记得演技类节目的冠军都有谁,但依然会对欧阳娜娜的“蚂蚁竞走十年了”、黄圣依的“海娃”等名场面如数家珍。对于正在播出的《无限超越班2》同样适用,经历了初次面试和组队试戏后,观众记住的不是真正发挥出色的演员,而是向佐、纪凌尘、朱梓骁的动图和热搜。
就这一点来看,演技类节目其实完成了国内综艺对“丑角”的重塑和补位。真人秀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目的是供大众娱乐消遣,而此前大部分节目遭受的诟病之一,就是嘉宾放不开、综艺感太差。举例来说,就如同《RM》缺少了李光洙后,趣味性就大幅下降。而演员在演技类节目中的“出丑”,反而成为了一种无伤大雅的真情流露。嘉宾们在真人秀中展示自我,在影视化拍摄中扮演特定角色进行演技比拼,实现了真人秀剧情化的极致表达。综上所述,演技类节目成为了一种低门槛的文艺产品,成为用户覆盖面最广的品类之一,在文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伴随着演技类节目一路走来的观众,近期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相似的观感。节目构建了一个大型竞技场,用所有内部参与者互飙演技的集体自嗨,去互联网置换一场大众狂欢。在话题发酵的过程中,再用“乐子人”视角放大事件的娱乐性,消解本应进一步展开的思考与批判。
近年来,欢乐解压成为了一种国内外共通的大众情绪。《2024电通创意趋势报告:探寻未来》将“欢乐颂歌”作为首个趋势进行解读,“在我们的世界,快乐源泉早已供应不足,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亟需。我们看到,愉悦感、松弛感与娱乐性正成为有力的武器,帮助我们对抗这个可怕、疯狂与混乱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演技类节目带来的欢乐,是大多数喜剧类节目无法做到的;反过来,时代对喜剧的新要求同样适用于演技类节目的发展:如今是要靠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景设定来吸引目光的时代,观众对于演技类节目的社会性和真实感有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