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以来,市民政局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人情保”“关系保”集中整治,从破解社会救助资金项目分散、工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入手,在全市推广建立“融救助”机制,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支出救助金2.0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8.05万人次。
多措并举,严守防线。一是筑牢管控防线。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县区成立“融救助”机制领导小组和县级领导兼任民政系统党委书记的“大民政”党委,对救助事项实行联席研判,强化救助审批管控,从严把关审批事项,严防部门单位审批权力滥用失控、救助行为跑偏失范,有效遏制救助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二是筑牢运行防线,全面公开救助项目、救助政策、救助标准、救助程序、救助对象信息、监督举报电话等,畅通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让救助审批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救助环境。三是筑牢思想防线。加强救助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救助政策业务培训、纪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廉洁意识、底线意识,确保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依法依规开展。
协同联动,精准施救。一是联审联批。对各部门单位救助项目资金进行梳理整合、流程再造,实行联审、联评、联办,将政策刚性与工作柔性有机结合,各项救助有机耦合、系统集成,由“独立式”转为“联动式”,从根源上遏制了跨部门重复救助或相互推诿导致救助缺失的问题。针对救助政策覆盖不全问题,积极协调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等优势进行救助,有效消除救助盲区。二是互通信息。全力推动部门之间配合协作,及时共享救助对象收入、财产等数据信息,精准开展施救,坚决防范瞒报、谎报骗取低保、特困等现象,杜绝“关系保”“人情保”,让救助金真正用在困难群众上。三是合力施救。充分发挥民政社会救助“大管家”作用,通过“融救助”不断凝聚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使社会救助由“一元一维”向“多元多维”转变,由传统物质救助向“救助+服务+帮扶”拓展,切实发挥救助金、慈善款最大功效,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支撑保障。优化服务,便民惠民。一是实行“一厅办”。建立以县级融救助中心为中枢、乡镇(街道)融救助服务点为支撑、村(社区)融救助信息员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将救助服务窗口设置在政务服务大厅,与服务点、信息员建立联动受理机制,提供“一处受理、一次通办”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了优质、快捷、高效的救助服务。二是推行“掌上办”。搭建跨部门、多层次、可共享的融救助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功能齐备的“掌上救助大厅”,困难群众通过手机了解政策、申请救助、关注进度、查询结果,救助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联动办理救助事项,打破层级、区域和时空限制,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救助服务。三是主动“上门办”。构建线上动态监测、线下走访排查主动发现的立体网络,变“被动坐等服务”为“主动登门服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社会救助主阵地作用,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信息在村记录、问题在村征集、困难在村解决,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来源:延安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