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如此感叹的范仲淹,在北宋朝堂上,被宋仁宗赵祯命为参知政事。
在入朝为官后,凭借自己之前的观察所得和爱国之心,范仲淹等人一起发动改革,推行新政,但最后因为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没能得到成功。
“杯酒释兵权。”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仅没有滥杀功臣,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巧妙办法,将各地军权收归于中央。虽然赵匡胤在许多政事上都表现得十分优秀,然而其主张的重文抑武的政策,却因为一直被传承下去,而使得宋朝后续始终没能完成大一统。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4位皇帝,其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在对外关系上,赵祯延续了唐朝的部分对外关系,越南李朝、高丽、西域各个地方都派使臣向宋朝进贡,而对于辽、夏这些想要瓜分中华土地,抢掠资源的地区来说,宋仁宗则是利用加大经济帮助来减少双方战争发生。
庆历变法“(宋仁宗)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变法者才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变法,开展变法。
在高度中央集权且朝堂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于范仲淹等变法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得到统治者宋仁宗的支持。
为了整顿当时较为冗余的吏治,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主张。听取意见之后,宋仁宗随即招来相关官员,开始根据这些建议着手改善制度。
宋仁宗表示,官员们必须要按时进行政绩考核,通过政绩的好坏来进行官职升降。因为类似于世卿世禄制度的补荫制度,宋仁宗提出,“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宋朝时期的荫补法,指的是用官员担任的官职和差遣来作为对其子孙后代的荫补。
荫补法的颁布,使得大量凭借血脉继承的人士,得以步入到官场当中。等到宋仁宗时期的时候,这些荫补官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冗官危机。
由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变法,和冗官危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明白冗官对于治理朝政不利的宋仁宗听取了范仲淹等人的意见,并开始更改相关条例。
原本对朝政治理有着一定益处的庆历变法,最终因为触及到了庞大的保守派的利益,而被迫失败。毕竟朝堂之上,冗官数量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冗官不仅会导致政事办理不利,还极容易使得官场之上拉帮结派,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堂的庞大势力。
在这些人地剧烈阻止之下,“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而各项由庆历变法而提出的改革措施也相继被废止,新政至此彻底失败。
宋仁宗即使明知朝堂上保守派势力庞大,但也依旧敢于任用变法派相关人士,使得贤良人才愿意入朝为官。
庆历和议“三川口一战,郭遵战死,特赠果州团练使。”虽然宋朝将重文轻武作为国策,但在宋仁宗赵祯的仁慈治理之下,武将也对国家十分忠诚。
当北宋藩属,西夏的西平王元昊擅自称帝,并且自立国号大夏后,宋仁宗随即下诏,褫夺元昊受到的宋朝官爵和姓氏,并且悬赏其首级,元昊对此毫无畏惧,反而直接出师攻宋。
宋夏战争爆发之后,宋朝虽然屡遭失败,但在失败当中,许多将领都表现出了悍不畏死忠君爱国的品质。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元昊率领“西夏兵十万来犯”,双方随即爆发了三川口之战。
在战争当中,元昊一名军人扬言要擒拿住宋朝优秀将领郭遵,郭遵二话不说,直接单骑奔入战斗中,挥动铁杵一把将那名军人脑袋大破,宋朝将士士气大振。随后,郭遵三出三入敌营,杀敌数百,极其威风。后来因为郭遵的坐骑中枪,郭遵反应不及,被敌方杀害。
同样是在和西夏的战争当中,刘平因没有听信郭遵的“先侦后进”的建议,贸然挺进,遭遇西夏重兵突袭时被打得措手不及。西夏元昊多次派遣人去到战败而退的刘平等宋朝将士处劝降,然而刘平坚决不受。在战败被俘后,刘平因为坚决不投降而被杀死。
宋朝和西夏之间的数场战争虽然都失败了,且耗费了宋朝内部巨大的军费,但也使得西夏内部物资匮乏,无力再将战争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之下,双方得以达成庆历和议。
性情宽厚“(宋仁宗)对待臣僚、侍从宽厚。”宋仁宗对待谏臣的谏言时,始终温和有礼,从不因谏臣言辞激烈而大发雷霆。
因为宋仁宗太过仁慈,以至于后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写道宋仁宗的时候,认为其“无定志”,广泛接受谏言,使得政策朝令夕改,于是好的政策实际上更加难以得到落实贯彻。
早在庆历新政的时候,谏臣蔡襄就就此事提出过建议,表示“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如果一味地听从所有谏官的谏言,那么反而会不利于朝堂得到良好治理。荫补官员和通过科举制度考上来的官员们,大多会属于不同的阵营。
在派别斗争激烈的情况下,各方谏官肯定主要针对对方官员的不利事迹上谏。一味听从谏言,就会使得双方官员变动频繁。“吏无适守,民无适从。”
宋仁宗整体实行的是仁政,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宋仁宗敢于纳谏,大胆任用,才能使得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优秀人才得以在朝堂之上大展所长。一次,宋仁宗的一位宠妃想要给自己的父亲谋一个三司使的位子,仁宗同意了之后,遭遇到了谏臣包拯的激烈反对。
宋仁宗对此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从善如流地没有册封为三司使,该为册封其为节度使。但包拯得知此事后,反对得越发激烈,直接带了7名言官上前和赵祯理论。
赵祯表示,节度使只是个粗官,为何还要反对。言官唐介据理力争,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节度使,这恐怕不是什么粗官。
宋仁宗无言以对,只能采纳建议,在回宫后,宋仁宗对宠妃无奈的表示,“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宋仁宗的仁厚,使得其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在其死后,百姓纷纷哭泣。
小结:“京师罢市,百姓无不哭泣。”宋仁宗驾崩时年仅54岁,得知此消息后,京师内的哭泣声不绝于耳,在洛阳内为宋仁宗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洛阳城,即使是偏远地区的人们,也纷纷戴上孝帽来表达哀悼之情。
宋仁宗在位时期,人才辈出,文官武官忠君爱国,努力为了国家发展而努力。意识到朝堂之中冗官情况严重时,宋仁宗大胆帮助范仲淹等变法派推动变法,虽然最后在保守派的阻止下没能成功,但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宋仁宗死后,万民哀悼。推行仁政的宋仁宗,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赵桢当皇帝要点脸面,被文官挤兑成什么样了?任上啥事都没干成,在国内国外成了个最好的肉头!文官们心满意足,把他的供桌抬的最高!而且在供桌是后来要与压制力主改革的神宗皇帝打擂台时拱起来的。 真要讲?做皇帝素质,神宗比仁宗要好一些。 皇帝这职业就不是个讲究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