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们再次相聚,酒过三巡,话题渐渐从眼前的生活转向了当年的战场。就在大家沉浸在回忆中时,王树声忽然笑着问詹才芳:“老詹,你现在还敢打陈锡联耳光吗?”话音刚落,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许世友愣了一下,环顾四周,发现不少人都在憋笑,显然是知道内情的。只有他一脸茫然:“这话什么意思?”
时间回到几十年前,陈锡联那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年纪轻轻就跟着红军南征北战。他的第一份差事,是给詹才芳当警卫员。别看后来他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当年却是个毛手毛脚、经常犯错的愣头青。有一天,他按照惯例给詹才芳准备洗脚水,结果忘了兑凉水,端着一盆滚烫的热水就放到了詹才芳面前。詹才芳毫无防备地把脚伸进去,瞬间被烫得跳了起来,疼得呲牙咧嘴。陈锡联刚跑过来查看,就挨了詹才芳结结实实的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得不轻,让小陈当场愣住了。可他也不敢吭声,毕竟自己确实犯了错。
但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个曾经的小警卫员,军衔竟然比詹才芳还高了。按理说,身份地位不同了,彼此的关系也该有所变化,可是陈锡联始终对詹才芳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尊敬,依旧亲切地称他为“老首长”。这份情谊,并没有因为级别的升迁而改变。
两人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深厚,还得从一次生死攸关的事件说起。那是在1930年,陈锡联因为作战勇猛,被破格提拔为班长。一次战斗结束后,他在光山县街头碰到了老班长孙玉清,二人一番寒暄后,孙班长决定请自己的老部下和战友们吃点东西。可当时的红军生活艰苦,孙玉清手头的积蓄也只够买一碗鸭血汤和几根油条。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分着吃完了这顿“豪华大餐”。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竟然被扣上了“吃喝委员会”的帽子。当时,部队内部正在进行肃反运动,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揪出来批斗。陈锡联作为班长,直接被逮捕,甚至面临被枪毙的危险。
关键时刻,詹才芳站了出来,不顾自身安危,亲自找到军长徐向前说明情况,又跑到保卫局据理力争,拍着胸脯为陈锡联担保:“这孩子家里穷,十四岁就跟着我们闹革命,绝不可能有问题!”詹才芳的这番话,救了陈锡联一命。也正是因为这件事,陈锡联对詹才芳的感激之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真正的革命兄弟情谊。
其实,陈锡联能够走上革命道路,也与詹才芳密不可分。1928年,年仅13岁的陈锡联,还是地主家放牛的小童工,过着食不果腹、动辄挨打的日子。他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能给百姓撑腰,便在一个夜晚悄悄跑到红军驻地,找到詹才芳,哭着说:“我要参军。”詹才芳看着这个瘦弱得连枪都扛不动的孩子,婉言拒绝了他:“你太小了,回家去,明年再来。”一年后,陈锡联再次找上门来。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胆怯,而是透着一股坚定的韧劲。詹才芳没有再拒绝,收下了这个执着的小战士。从那一天起,两人之间的师徒情、战友情、兄弟情,便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早已远去,曾经的战友们有的已离世,有的功成名就,但这份在枪林弹雨中结下的情谊,却始终未变。陈锡联后来因病住院休养,詹才芳得知后,立即派秘书前去探望。陈锡联的妻子得知来意,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去告诉首长,首长的首长派人来看首长了。”一句话,把这段跨越职务的深厚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真正的兄弟,不是看谁爬得高,而是谁在你低谷时拉了你一把。詹才芳救了陈锡联的命,也为他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而陈锡联,即便位高权重,依旧铭记这份恩情。这才是革命战友之间最难得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