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自己还小,70后也是爷爷奶奶的年纪了。
当下很多人都面临着儿女结婚,带孙的问题,与此同时,自己的养老问题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我们这一代人,沿袭了很多乡下的规矩,又一步一步走出乡下,成为城里人,接纳城里的生活模式。
作为跨时代的人,提高自己的认知,跟社会大趋势走,非常有必要。
01
在老一辈的眼里,儿子和女儿的区别很大。
我的大伯父,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在村里,大伯父一家人,没有谁敢欺负。毕竟,人多力量大。
大儿子通过招工,到县里的一家水电部门上班,虽然是普通职工,但起码挂上了“公家饭”,这让大伯父更加骄傲。
当大伯父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的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大儿子每个月给生活费。
一辈子种地的大伯父,没有存款,房子也就是两间土砖房,但是晚年还算安稳。
相比之下,我的小叔叔就不行了,只有两个女儿。
女儿出嫁之后,小叔叔一直种地,日子显得穷困。
最糟糕的是,一些村里人以为,小叔叔的地,以后迟早要被分掉,就有人抢先去占有。
小叔叔走不动的时候,家里的地,几乎被占完了。
很明显,在养老方面,有儿子的家庭,真正体现了“养儿防老”。只有女儿的家庭,一言难尽。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儿子的家庭,一旦儿子长大,就要建新房子,准备分家,对父母的经济实力,也是很大的考验。只有女儿的家庭,就没有类似的烦恼。
有儿子的家庭,在村里是地位很高的;反之,没有儿子的家庭,村里人常常瞧不起。
按照很多村里的规矩,一旦女儿出嫁,就不能够分到村里的红利,就是建新房都不能。
有这样一句话:“儿子就像核武器,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
老一辈的人,想尽办法要生一个儿子。
总会看到一些家庭,生了几个女儿,家庭已经很穷,但还是鼓起勇气,继续生,直到儿子出生为止。
一旦有了儿子,家庭把主要精力就放在儿子培养上,对女儿的培养就弱化了。甚至女儿读书,也只能辍学,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儿子。
也有一些家庭,姐姐出嫁后,还被父母要求,拿出一些钱,供养弟弟。毕竟,弟弟好了,老父母才会好。
02
在70后的家庭,儿子和女儿的区别正在缩小。
70后的人,作为儿子,女儿,多半有几个兄弟姐妹,对父母的赡养,也是一起来,显得不那么难。
因此我们对老一辈,多半延续了传统。
当我们五十多岁的时候,往下看。我们的儿子和女儿,区别还很大吗?还靠得住吗?
首先,我们的儿女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很多夫妻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也就是一个孩子。在农村,第一个是女儿,才有资格生第二个;城里的夫妻,儿女都是一个。
然后,儿女也不纯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我们的孩子,出生在城里的概率很大,他们从小就接受城里的教育,对于“男子继承一亩三分地”的概念,不是很清楚。
再后,儿女多半会外出谋生,回到农村老家谋业的概率是很小的。
最后,时代的发展洪流下,成年的儿女的经济压力很大。买房买车,工作不稳定等因素都存在。
看清楚了儿女的状况,再去看他们能不能给我们养老,就清楚了。
我的同学,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从湖南嫁到四川。小夫妻都在深圳打工。
深圳的房价很贵,为了定居,小夫妻按揭二十五年。
买房的首付,是双方父母给的。
很明显,同学靠女儿,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反过来,同学还要持续供养女儿。
当然,独生儿子的家庭,也情况类似。甚至为了买房、创业,承担的压力更大。
只要不是在农村种地,儿子也好,女儿也好,区别不是很大。
很多地方,在婚配上,采用了“嫁娶同等”的方式,也就是“两头婚”,这也说明了儿女都一样,是家里的继承人,责任人。
03
对于养老,需要做好三种准备,避免晚景凄凉。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如果70后还采用老一辈的养老方法,显然是落后的。
从长远和社会制度来看,我们要做好三种准备。
第一,养老保险是必须有的,并且越早越好。很多地方是不可以补缴的。并且要交够十几二十年。这是退休的基础。与此同时,要有小房子,也就是晚年落脚的地方。
第二,改变观念,把儿女都当成后人,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建立浓厚的感情基础。和女婿,儿媳也要搞好关系,都是自己人。毕竟,你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第三,珍惜身边的伴侣。在你走不动的时候,更多是老伴在照顾,而不是儿女。当然,若是你的老伴走不动,你也要当好保姆的角色。
俗话说:“不怕雨淋,只怕心慌。”
是的,当大雨来了,你才发现自己没有带伞,这就惊慌失措了。
如果你有伞,走进雨里,也是一道风景。
04
有一个词语,叫“承前启后”。
承接祖祖辈辈的“孝道”,开启养老靠自己的模式,这应该是70后无法回避的现实。
别以为,从乡下闯出去,到了城里,就高枕无忧了,未来还要拼一把。起码你要熬到退休的那一天。
我们赶上了社会发展最快的时代,也有被社会裹挟着走的无奈。
我们感受了儿女少,育儿压力小的幸福,也迎来了儿女少,养老压力大的问题。
我们读书不多,靠打工谋生,又狠狠地托举儿女,多读书,怕他们也在社会底层。
我们的骨子里是一个农民,却住在城里的高楼,还难以落叶归根。
我们昨天还在回忆小时候跳皮筋,今天一大早就看到了头顶的白发。
我们小时候坐拖拉机都很快乐,现在开小车还常常愁眉苦脸。
我们的手上有砍柴时的伤疤,也有打工留下的老茧。
我们的脚走过老家的田埂,也走过坚硬的街道。
我们真的老了,力不从心地在拼。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