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次自己看上了一款个性背包很久,但是价格点高,后来终于趁着一个商场搞活动的时候狠狠心下手买到了,然后第二天就兴冲冲的背上出门去溜达显摆去了。
有意思的是,那一天我竟然在大街上,看到有好几个人背着与我一模一样的包,问题是,买之前我从来没有见有人背过这个同款包包啊,怎么偏偏我买了之后,怎么就突然多出来这么多撞款了呢?
这其实是个心理现象,又叫“视网膜效应”,这个现象的原理就是注意力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通过各个感官系统接收到各种大量繁杂的信息。但是我们的注意力与临时贮存量都是有限额的,信息超负荷存储我们也会头晕,因此大脑在接收到这么大量的繁杂信息时会首先进行一个筛选。
而我们总是对与自己相关的极少数信息分外敏感,比如刚才那个买了新背包的案例,这种特别的信息匹配刺激更是加剧了我们对相关信息的敏感性,因此我们总是能关注到那些和我们具有相同特征的人。
这个现象在学习中,也十分常见。
你在没有读某本著作的时候,可能当时对它的观点并不认为如何,但是当你读过这本书,接收了这种观点之后,却发现原来在其它报刊书籍中也有很多与它相类似的观点看法。
还有就像是在工作中,很多的工作经验在你刚经历的时候,是没有感知的,可能过了很久,突然想起以前的事情,才发现里面有很多的门道。
这就会出现一个和我们平时认知相反的现象——你必须先去做一些事情,经历一些事情,你才会对相关的信息有感知。
你可能很年轻的时候,看一些书,看得昏昏欲睡,但过几年,却大呼过瘾,简直宝藏。从这个角度讲,大家虽然看到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但在不同人的眼里,能解读的信息量可能是天差地别。
“视网膜效应”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只愿意关注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我们愿意去关注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完全自我视角的陷阱,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熟悉,对,现在自媒体与短视频基本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形成自我认知的知识囚笼,根据算法无限放大你的喜好,推送所有与你观点相同的知识或者影像,让你难以客观全面的评价他人与事物,所以很容易造成认知的偏差,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偏概全。
不过呢,凡事都是两面性,这种效应也有一个正向作用。比如当你励精图治,打算努力学习或者玩命工作时,你会发现原来也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正在努力着,也许正因为如此,你也可能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监督互相努力,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所以说人一定要多做事、多经历、多学习,凡事多去尝试和试错,避免陷入自我认知的囚笼之中,这样同样是打一只小怪兽,你获得的经验值就会比其他人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