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吸艰难”到“自在畅吸”,70岁的老太太是怎么做到的

李书香的备忘录 2025-02-07 13:46:42

在50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我始终坚信中医在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尤其在面对像慢阻肺这类复杂的慢性疾病时,中医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的优势更是展露无遗。 不久前,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在家人的陪伴下,拖着虚弱的身躯走进了我的诊室。 她的病史长达数十年,饱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脏瓣膜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病症的折磨。在过去的岁月里,每次病情发作,严重的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和气短都会将她拖入住院的困境,西药成为了她维持生命的依靠。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她的坚持治疗而有所眷顾,就在三个月前,她再次因这些症状住院,苦苦煎熬了十五天,出院时带着阿伐他汀钙、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噻托溴铵粉雾剂等一大包药物回家,满心期待着能通过这些药物缓解病痛。

但事与愿违,整整三个月的坚持服药,却如同石沉大海,症状没有丝毫改善,这让她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既然这么久的西医见不到效果,老太太家人决定带她看中医。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我。

初次见到她时,她被家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脚步缓慢而沉重。她张着嘴大口喘气,呼吸急促而浅表,仿佛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和无助,整个人精神萎靡,哪怕只是轻微的活动,都会引发心悸,胸闷气短的感觉如影随形,让她几乎无法正常说话。 我详细地为老太太进行了问诊、切脉以及查看舌象等一系列中医诊断流程。见老太太面色萎黄,气息微弱,动则喘促加重,咯大量白稀痰,精神萎靡,结合其病史及当下症状表现,我判断她处于慢阻肺的稳定期,当属肺脾气虚型。

于是,我为她开出了以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的方剂:紫苏子(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半夏(制)、陈皮、茯苓、甘草等。旨在健脾益气、化痰平喘。

同时,考虑到综合调理的重要性,我还嘱咐家属,待老太太服药病情稍稳定后,可每日陪着她练习六字诀进行呼吸训练。

老太太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开始服用中药,一周后迎来了二诊。家属欣喜地告诉我,老太太咯痰的量有所减少,虽然还是会喘,但动则气喘的情况较之前略有减轻,精神也似乎好了一些。

我再次为老太太切脉查看,发现脉象较之前有了些许起色,舌象上看,腻苔也薄了几分。看来用药方向是正确的,我在原方基础上稍作调整,继续叮嘱家属要坚持带着老太太做康复训练。 又过了两周,到了三诊之时,老太太是自己慢慢走进诊室的,这相较于初诊时被家人搀扶着的虚弱模样,已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她脸上有了一丝笑意,告诉我现在感觉身上比之前有力气了,喘得没那么厉害了,晚上也能睡得相对安稳些,咯痰基本已恢复正常,只是偶尔会有少量白痰。

我心中甚是欣慰,再次查看其整体状况后,调整了方剂,减少了几味药量稍重的药物,着重巩固其肺脾之气,进一步化痰平喘,同时鼓励老太太继续保持现有的康复训练节奏,不可懈怠。

此后的日子里,老太太按照医嘱持续服药、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困扰她许久的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和气短等症状逐渐减轻她和家人原本笼罩在心头的绝望阴霾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

我深知,对于像老太太这样患有多种病症的慢阻肺患者而言,中医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细心地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方案,但只要坚持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的原则,中医这一古老的智慧定能在对抗病魔的道路上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帮助患者找回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0 阅读:454
评论列表
  • 2025-02-09 09:00

    哪个具体诊室和医生大名请告知,这样对病人也是福音。

  • 2025-02-09 09:50

    这是小编靠卖小作文吃饭,哪有什么地址名姓,昰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