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大将:比典韦更凶,比许褚更勇,关羽也打不赢他

博学的白云朵 2024-11-30 19:35:20

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大将:比典韦更凶,比许褚更勇,关羽也打不赢他

世人皆知曹操麾下猛将如云,有"古之恶来"典韦,有"虎痴"许褚,更有"常胜将军"庞德。然而,在这些赫赫有名的猛将之中,有一位将领的威名却常被人忽略。此人不仅有"拔箭啖眼"的惊天壮举,更是在千军万马中敢与吕布单挑的勇士。在他面前,就连威震华夏的关云长也要谨慎应战。

史书记载,此人作战时往往不要命般冲锋陷阵,就连曹操也常为他的安威担忧。但正是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他在三国群雄中杀出了赫赫威名。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位让关羽也感到棘手的猛将?他为何能在曹营诸多猛将中脱颖而出?

一、家世渊源

汉末群雄并起之时,谁也没想到沛国谯县的两个少年,会在日后掀起怎样的惊天波澜。建宁二年,年仅十三岁的曹操与表兄夏侯惇相识于谯县老家,自此结下了深厚情谊。

说起夏侯氏与曹氏的渊源,要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与功臣们在酒宴上曾问道:"天下谁与朕同姓?"群臣回答说:"夏侯婴与陛下同姓。"原来,夏侯婴本姓刘,因世居夏侯亭,故以夏侯为氏。

到了东汉末年,夏侯氏与曹氏两家的关系更为密切。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出身,却与当时的夏侯家结为姻亲。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夏侯惇的父亲则是曹嵩的姐姐所生,这便是夏侯惇与曹操既是表兄弟又是同宗的渊源。

少年时期的夏侯惇,便显露出非凡的武艺天赋。据《益部耆旧传》记载,年仅十四岁的夏侯惇就能使一杆重达八十斤的长枪,在谯县当地也是少有的勇士。每逢集市,常有四方豪杰前来切磋,却往往都败在夏侯惇的枪下。

建宁四年,曹操举孝廉入仕,不久便被任命为顿丘令。夏侯惇虽然年长曹操两岁,却甘愿投在曹操麾下做一白身小卒。当时有人劝夏侯惇说:"你家世代为官,何必屈就做个小卒?"夏侯惇却说:"我看重的是曹阿瞒的才能,不在乎一时的官位高低。"

灵帝崩后,天下大乱。曹操带着夏侯惇起兵讨伐董卓,一路征战,夏侯惇屡立战功。在攻打陈留时,夏侯惇更是率先登城,斩杀敌将,夺取城池。这一战,让曹操看到了夏侯惇非同寻常的胆识与武艺。

从此,夏侯惇便成为了曹操麾下的主将之一。每逢大战,曹操必定让夏侯惇统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在征讨吕布、讨伐袁术等重要战役中,夏侯惇更是屡建奇功,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初露锋芒

建安初年,曹操帐下虽有不少猛将,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却并不多。一次偶然机会,夏侯惇在濮阳集市上看到一名大汉正在表演武艺,此人力能举鼎,单手托起千斤铁锤,引得围观者惊叹不已。这名大汉便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典韦。

夏侯惇立即将此事禀报给曹操,说道:"主公正缺猛将,此人武艺超群,不如招至麾下。"曹操听闻后立即召见典韦,果然大喜,当即重金聘请典韦为帐下武将。谁能想到,这位日后被称为"古之恶来"的猛将,竟是由夏侯惇一眼相中。

然而真正让夏侯惇威名远播的,是建安三年的濮阳之战。当时吕布率军攻打曹操,形势危急。一日,曹操亲自督战,不料中了吕布的埋伏,陷入重围。典韦虽然奋力杀敌,但面对吕布的猛攻,众将士仍然难以抵挡。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夏侯惇率领一队骑兵杀到。当时吕布正带着数百精骑追击曹操,眼看就要追上。夏侯惇大喝一声:"吕布小儿,休要猖狂!"说罢便直接策马冲向吕布。

当时吕布手下大将高顺见状喊道:"此人是曹营主将夏侯惇,万不可轻敌!"吕布闻言冷笑,提起方天画戟就要与夏侯惇交战。两员猛将在战场中央展开激战,刀来枪往,杀得难分难解。

夏侯惇的勇猛令吕布都感到惊讶。当时正值盛夏,两人战了近百回合,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天降大雨,马匹难以在泥泞中前行,二人才各自收兵。这一战,不仅救下了曹操,更是奠定了夏侯惇在曹营中的地位。

此战之后,曹操对夏侯惇更加倚重。每遇重要战事,必定让夏侯惇担任先锋。在讨伐张绣时,夏侯惇更是单骑救主,在万马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护送曹操突围。当日曹操感慨道:"吾有子进(夏侯惇字子进)在,何愁大事不成!"

相比典韦等将领,夏侯惇不仅勇武过人,更善于临机应变。在濮阳之战后,吕布多次派兵袭扰曹营,夏侯惇便设计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敌军精锐。这些战例,都充分展现了夏侯惇不仅有过人的胆识,更具备统帅之才。

三、成长蜕变

时光荏苒,建安四年,曹操与张绣的恩怨再次迸发。张绣突然倒戈,与刘表联手反叛曹操。当时张绣麾下猛将贾诩出了一计,让张绣佯装投降,等曹操入城后再发动突袭。

不料夏侯惇早有防备。当日他发现城中异常,暗中派斥候探查,得知城中藏有伏兵。夏侯惇立即向曹操进言:"今日城中百姓往来稀少,恐有诈!"随后亲自带兵在城外布防,果然识破了张绣的计谋。

这一战,夏侯惇不仅展现了过人的胆识,更显露出非凡的智谋。他指挥部下四面埋伏,在张绣军冲出城时,立即发动反击。张绣军腹背受敌,大败而逃。夏侯惇亲自带兵追击,斩杀敌将无数,活捉张绣部下大将五人。

建安六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派夏侯惇前去征讨。这一战,夏侯惇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战术。他先是佯装军力不足,诱使袁术军轻敌冒进。待袁术军深入后,夏侯惇突然分兵两路,一路切断敌军退路,一路从侧翼突袭。

当时袁术帐下大将纪灵曾说:"夏侯惇此人,不可轻敌!"果然,这场战役中夏侯惇指挥若定,先后击败袁术军三次进攻,最终将敌军主力围歼于寿春城外。这一战不仅打出了声威,更让曹操看到了夏侯惇统帅之才的成长。

然而真正让夏侯惇声名大振的,是官渡之战中的奇袭乌巢。当时袁绍大军与曹军对峙,双方僵持不下。夏侯惇建议:"袁军粮草都在乌巢,不如夜袭之。"

这个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采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夏侯惇带领精锐悄然潜入乌巢。他让士兵每人衔枚噤声,趁着夜色摸到敌营。待铁骑突入敌营,夏侯惇一声令下,火光冲天,敌军顿时大乱。

乌巢守将淳于琼正在饮酒作乐,猝不及防之下被夏侯惇生擒。这一战不仅烧毁了袁绍军的粮草,更打乱了袁绍的全盘计划,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当时曹操亲自为夏侯惇撰写战报,称其"智勇双全,堪为军中楷模"。

这几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夏侯惇从一个单纯的勇将,逐渐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统帅。他不再只靠一身武艺冲锋陷阵,而是学会了运筹帷幄,在战场上以智取胜。从此,夏侯惇在曹营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了曹操最倚重的大将之一。

四、巅峰时刻

建安十二年,夏侯惇的威名达到了顶峰。这一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荆州,在襄樊一带与刘备军展开激战。一日,曹军与刘备军隔江对垒,双方正在对峙之际,一支劲箭破空而来。

守城的将士只听一声惨叫,却见夏侯惇捂着右眼倒在地上,一支长箭已经射中他的右目。军医急忙上前要为他取箭,夏侯惇却大喝一声:"箭头入脑,拔之必死!某宁可自拔!"说罢便亲自将箭拔出,连带着眼球也被带了出来。

众将士见状无不惊骇,夏侯惇却毫不在意,当场将眼球吞下,大声说道:"父母之所赐,岂可弃于地!"这一幕震惊了在场所有人。消息传到曹营,就连曹操也感叹道:"子进忠勇,古今罕见!"

失去一只眼睛并未影响夏侯惇的战斗力。在延津之战中,关羽率军来袭,诸将无人敢战。夏侯惇却主动请战,说道:"关羽虽勇,某必擒之!"当日两军对阵,夏侯惇率先出击,与关羽战了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这一战,让关羽也对夏侯惇刮目相看。后来关羽在与人谈起夏侯惇时说道:"子进虽失一目,战力不减,实乃曹营劲将!"从此,关羽每次与曹军交战,都会特意提防夏侯惇。

白马之战更是夏侯惇威名的巅峰之作。当时曹军连败,军心动摇。夏侯惇挺身而出,在军前宣誓:"今日某若不斩杀敌将,誓不回营!"说罢便率领亲兵直冲敌阵。

敌军主将见夏侯惇来势汹汹,急忙调动大军围堵。不料夏侯惇早有准备,他让亲兵埋伏在侧,待敌军主力围上来时,突然杀出,一举击溃敌军。这一战,夏侯惇斩杀敌将三名,生擒敌军大将一人,彻底稳定了军心。

从此以后,但凡提到夏侯惇,敌军无不闻风丧胆。就连关羽这样的顶级猛将,也要谨慎应对。有一次,曹操问关羽:"子进何如?"关羽回答说:"夏侯惇勇冠三军,某每战必全力以赴。"这番评价,足见夏侯惇的威名。

事实上,夏侯惇的每一次战斗都在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勇将,更是一位能带兵打仗的统帅。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让他成为了曹营将领中当之无愧的表率。

五、战功评述

建安年间,曹操麾下猛将如云,其中典韦、许褚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勇将。然而,与这些将领相比,夏侯惇却有着独特的优势。有一次,曹操在军中设宴,诸将饮酒正欢时,曹操忽然问道:"典韦与夏侯惇,二人相比如何?"

坐在一旁的程昱回答说:"典韦勇力过人,但单以勇力论,不及子进老成谋国。"这番话道出了关键。典韦虽然勇猛,但更多是依靠一身蛮力。而夏侯惇不仅勇武,更懂得用兵之道。在濮阳之战中,典韦只知死战,而夏侯惇却能临机应变,不仅救下曹操,还重创了吕布军。

至于许褚,虽然也是曹营名将,但与夏侯惇相比仍有差距。建安十五年,许褚奉命前往刘备军营传令,却在见到关羽、张飞后不敢据理力争。而夏侯惇每次与关羽交手,都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这种气势上的差异,正是实力的真实写照。

曹操曾经评价说:"子进用兵如神,吾之子房也。"这番评价绝非虚言。在官渡之战中,夏侯惇提出夜袭乌巢的计策,不仅显示了他的谋略,更体现了他敢打敢拼的性格。这种既能谋划又能亲自冲锋陷阵的将领,在三国时期也是少见。

就连关羽对夏侯惇也极为忌惮。在《蜀书》中记载,关羽曾对身边将领说:"夏侯子进,非常人也。"这样的评价,从关羽口中说出更显分量。据传,关羽每次与夏侯惇交战,都会提前部署后手,生怕有什么疏漏。

夏侯惇之所以能让关羽如此重视,不仅因为他的勇武,更因为他的统帅之才。在延津之战后,关羽曾感叹道:"子进用兵,进退有度,实非易与。"这番话道出了夏侯惇的过人之处。他不仅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更能运筹帷幄,调度自如。

翻开史书,夏侯惇的功绩处处可见。从濮阳大战,到征讨张绣,再到官渡之战,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更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功臣。正如《魏书》所记:"夏侯惇之功,与曹氏基业,当分其半。"

在曹魏立国后,夏侯惇被追赠为太尉,位列"五子良将"之首。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功绩的总结。从一个白身小卒,到位居曹魏重臣,夏侯惇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

0 阅读: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