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贺子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激动地说:没想到组织上还记得我

蔡妹子 2024-12-31 14:46:38

70岁的贺子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激动地说:没想到组织上还记得我

1979年的一个初春早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里传来一阵激动的啜泣声。坐在轮椅上的贺子珍紧紧握着前来探望的上海市委领导的手,泪水不住地往下落。此时的她,已经左半身瘫痪,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20多年来,她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位住在普通病房的老人,曾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巾帼英雄,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永远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

就在刚才,市委领导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上,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个来自组织的认可,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但是,谁又能想到,在她年轻时,她曾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又是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下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革命传奇?

一、永新三贺:从偏僻山村到革命前线

世人皆知贺子珍是井冈山上的女战士,却鲜少有人知道,在她投身革命之前,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09年,贺子珍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那时的永新,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但却孕育出了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永新三贺"。这"三贺",便是贺子珍和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

1926年春天,永新城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带来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贺子珍和兄妹俩如获至宝,轮流传阅。那些充满革命思想的文字,让年仅17岁的贺子珍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就在那年,贺子珍成为了永新县第一批女共产党员。随后,她被任命为永新县妇女部部长。这在当时的永新县,可是一件轰动的大事。

"你们听说了吗?贺家的闺女当官了!"永新县城里传开了这样的议论。那时的永新,女子参与政事还是一件稀罕事。但贺子珍不在乎这些闲言碎语,她带领妇女们走上街头,宣传革命道理。

1927年的一天,永新城南门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原来是反动派组织了一支队伍,想要夺取县城。贺子珍和赤卫队员们守在城楼上,严阵以待。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正在爬城墙的敌人应声倒下。这一枪,是贺子珍开的。接连几枪,几个敌人都被她精准击中。这一仗,贺子珍和赤卫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住了永新县城。从此,"神枪手"的称号就和她的名字连在了一起。

这场胜仗之后,贺家三兄妹的名声在永新县越传越响。贺敏学担任了县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贺怡也被选为县委委员,负责青年工作。一时间,"永新三贺"成了当地百姓口中的传奇。

但好景不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了永新城。贺家三兄妹带领着一批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踏上了通往井冈山的道路。

在上山的队伍中,贺子珍是唯一的女同志。她背着一支步枪,腰里别着手枪和手榴弹,带领着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分队,穿过崎岖的山路,躲避敌人的追捕。

一路上,她们经常与敌人遭遇。每到这时,贺子珍总是冷静地指挥战斗。她那过人的枪法,不知道救了多少战友的性命。就这样,经过9天9夜的艰难跋涉,贺子珍终于带领着小分队安全到达了井冈山。

从此,这个出身于永新山村的姑娘,开始了她传奇的革命生涯。而"永新三贺"的故事,也在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井冈山上的特殊"绿衣使者"

世人都知道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夫人,却不知道在井冈山上,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绿衣使者"。这个称号可不是闲着没事给她安上的,而是她用实际行动换来的。

1927年深秋的一天,井冈山下来了一个挑着箩筐的小商贩。他穿着一身破旧的绿色衣裳,箩筐里装着各种日常用品。守岗的红军战士盘查时,发现箩筐底下压着几份报纸,立即带他去见了贺子珍。

"同志,这是《申报》和《大公报》,都是最新的。"小商贩低声说道。贺子珍仔细检查了报纸,发现确实都是近期的,而且保存完好。从那天起,这位穿绿衣服的小商贩就成了贺子珍的"线人"之一。

在井冈山上,获取外界信息十分困难。敌人在山下布下了重重封锁,任何形式的报纸和信件都不准通过。但贺子珍想出了妙招,她联络了好几个做小生意的商贩,让他们把报纸藏在货物中间,伪装成包装纸带上山来。

贺子珍给这些冒险送报纸的商贩起了个绰号叫"绿衣使者"。为什么叫"绿衣使者"?因为这些商贩大多穿着绿色的粗布衣服,在山林间行走时不容易被发现。

1928年春天,毛泽东正为一件事发愁。敌人在湘赣边界活动频繁,但山上却迟迟得不到准确的情报。贺子珍得知后,立即派出了她的"绿衣使者"打探消息。

三天后,一位商贩急匆匆地赶到山上,带来了重要情报:敌人准备从三个方向包围井冈山。贺子珍立即将情报送到了毛泽东手中,为红军及时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贺子珍不仅是个情报高手,更是个机要文件的守护者。1929年初,一份重要的军事文件需要紧急转移。在山路上,突然遭遇敌人的伏击。贺子珍毫不犹豫地将文件藏在贴身的衣服里,带领几名战士吸引敌人火力。

"砰砰砰!"枪声在山谷中回荡。贺子珍凭借着精湛的枪法,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成功地将文件送到了指定地点。当晚,毛泽东对她说:"你不仅是个'绿衣使者',更是个勇敢的战士!"

在井冈山上的日子里,贺子珍组织起了一个完整的情报网。她的"绿衣使者"们不仅送报纸,还打探敌情,传递信件。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重要的军用物资伪装成日常商品运上山来。

这支特殊的队伍,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中有人被敌人发现后惨遭杀害,有人被捕入狱,但更多的人仍然坚持着这项危险的工作。

贺子珍常说:"没有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绿衣使者',我们在山上就像瞎子一样。"她把每一份送上山来的报纸都仔细保存,重要的新闻还要专门做记录,形成情报汇总,这为后来红军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长征路上的生死抉择

世人皆知贺子珍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却不知道在这条漫漫征途上,她面临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时,贺子珍已经怀孕四个月了。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将她编入了干部休养连。但这位从不服输的女战士坚持要和其他战友一样,背着装满医疗用品的担架,跟随队伍前进。

在翻越第一座大山时,队伍遭遇了敌人的空袭。炮火声中,一名重伤员的担架被炸断了。贺子珍立即冲了出去,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担架,一步一步地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1935年2月,部队正在贵州境内行军。一天清晨,贺子珍忽然临产。最危急的时刻,敌机在头顶盘旋,炸弹在四周爆炸。医护人员找到一个简陋的窝棚,用担架和军装搭起了临时产房。

一个女婴降生了,但战争的残酷却不允许母女相守。敌人的追兵越来越近,贺子珍只来得及看了孩子一眼,就不得不忍痛将孩子托付给了当地的农民。这已经是她第四个不得不送出的孩子。

仅仅一个月后,部队在贵州盘县地区遭遇敌军伏击。一名重伤员被困在火力密集处,动弹不得。贺子珍二话不说,冲出掩体,扑向伤员。

"咻咻咻"的子弹声中,17颗弹片嵌入了贺子珍的身体。伤员最终获救,而这些弹片却永远留在了她的体内,成为了她此生难以抹去的印记。

休养期间,贺子珍仍然坚持工作。每到一处宿营地,她都要帮助医护人员照顾伤员,给他们换药、煮水。有战友劝她休息,她总是说:"我还能干,你们的伤比我重多了。"

在翻越雪山时,有位伤员的伤口发炎了,高烧不退。贺子珍用自己仅有的一床棉被裹住伤员,自己却只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冰天雪地中坚持。

穿过草地时,队伍里的许多战士都饿晕了。贺子珍把自己省下的干粮分给了伤员,自己则靠着吃草根树皮维持。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谁都以为她撑不下去了,可她就是咬牙挺住了。"

长征结束后,有人问贺子珍是怀着什么样的信念走完这段路的。她说:"革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我们没有理由退缩。"

这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见证了贺子珍的四次生产,留下了她身上的17颗弹片,记录了她救助过的无数伤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革命战士的担架,不分男女,只重精神。

四、漂泊与归来:十年异国他乡

世人皆知贺子珍曾去过苏联,却不知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其中的辛酸与艰难,鲜为人知。

1937年秋天,一列开往苏联的火车上,坐着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贺子珍。此时的她已经带着战争留下的伤痛,踏上了这段异国他乡的旅程。

到达莫斯科后,贺子珍进入了东方大学学习。课堂上,她是最认真的学生之一,一字一句地记录着老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她常常待在图书馆里,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知识,她想着将来一定能用到革命工作中。

1938年的一天,贺子珍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了一位来自延安的同志。那位同志告诉她:"延安现在发展得很好,大家都在盼着你回去。"贺子珍说:"等我把学业完成,一定回去。"

但战争的阴云笼罩了这座城市。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莫斯科每天都在遭受轰炸,贺子珍和其他留学生一起被转移到了塔什干。

在塔什干,贺子珍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语言不通,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她只得去当地的纺织厂做工人。战时物资紧缺,她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1943年,贺子珍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内的信。信中说她的哥哥贺敏学正在重庆工作,一切安好。这是她多年来收到的第一封家书,让她倍感温暖。

1946年初春,贺子珍终于等到了回国的机会。当她踏上归途时,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在哈尔滨,她第一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哥哥贺敏学。兄妹相见,泪水涌出。

贺敏学对妹妹说:"组织安排你去市总会机关党支部工作。"贺子珍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她用在苏联学到的知识,帮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组织工会活动。

1947年,贺子珍调任杭州市妇联主席。她深入基层,走访妇女,了解她们的困难。一位老妇女说:"你是从苏联回来的,一定见多识广,给我们讲讲苏联妇女的事吧。"于是,贺子珍经常为妇女们介绍苏联妇女解放的经验。

然而,长期的辛劳和战争留下的伤痕开始显现。1948年,贺子珍的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到上海休养。她住在哥哥家中,虽然卧病在床,但仍然关心着国内的局势变化。

十年的异国生活,让贺子珍更加珍惜回到祖国的每一天。她常说:"只要能为革命工作,在哪里都是值得的。"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无论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

五、最后的荣光:重回组织怀抱

世人皆知贺子珍晚年获选全国政协委员,却不知在这份荣誉背后,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6年秋天,上海四川北路的一座老房子里,贺子珍正在翻阅一份旧报纸。经过这些年的休养,她的身体状况有了些许好转。她对女儿李敏说:"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想写点回忆录,把那些革命岁月记录下来。"

这个想法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当年冬天,一位来自福建的老同志专程来看望她。贺子珍和这位老战友聊起了在井冈山时的往事,两人说到动情处,不禁老泪纵横。

1977年初,贺子珍开始着手整理材料。她将自己保存的老照片、信件和文件一一整理,打算从永新起义写起。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一天清晨,当她准备起床工作时,突然发现左半边身子完全失去了知觉。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她患上了中风,而且并发了严重的糖尿病。

从此,贺子珍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但即使在病榻上,她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每天必看报纸,常常和来访的老同志们讨论时事。

1979年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上,贺子珍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当上海市委的领导专程到医院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激动地说:"没想到组织上还记得我!"

这一年的夏天,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张照片:贺子珍坐在轮椅上,正在和她的外孙女一起看画报。照片中的她虽然白发苍苍,但眼神依然明亮。

消息传出后,许多老战友纷纷前来探望。他们中有的是井冈山时期的同志,有的是长征路上的战友,还有的是在苏联留学时的同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往事重新串联起来。

1984年4月,贺子珍的病情突然恶化。19日凌晨,这位曾经的巾帼英雄,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得知这一消息,邓小平立即作出指示:"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要把贺子珍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

4月25日,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的告别仪式上,前来送别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带来了鲜花,带来了回忆,更带来了对这位革命老战士的敬意。

当天下午,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她的骨灰盒旁边,放着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英姿飒爽的她,正穿着那身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