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26人被枪击身亡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局势高度升级,双方已经进入“准开火”阶段。
此时外部势力的介入让局势更加复杂,巴基斯坦甚至做好了“发生战争”准备。
两个拥核国家要“硬碰硬”,局势即将走向何方?中国强调了3句话,又释放了什么信号?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发生了一起针对游客的严重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事发后一个名为“抵抗阵线”(TRF)的组织声明为此负责。
这伙武装分子在克什米尔多次游击袭击,并要求印度军队完全撤出在克什米尔的占领区域。
事发后这些武装人员逃窜进入山区,目前印度方面还在持续追捕中。
没想到的是,原本是由恐怖组织策划的袭击,但这起事件却成为了印巴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印度总理莫迪中断访问沙特阿拉伯的行程回国,并誓言“追凶到地球尽头”。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觉得该事件和巴基斯坦有关,并迅速采取三项大规模行动,让印巴边境剑拔弩张。
印度的第一项行动是外交报复。
宣布将巴基斯坦驻新德里高级专员署的总人数从55人减少到30人,还要求部分巴基斯坦外交官离开印度,同时召回印度驻巴基斯坦的外交官。
莫迪政府还取消了此前签发给巴基斯坦公民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SVES)签证,两天内赶走所有具备签证的巴基斯坦人。
这实际上已经是两国的“外交驱逐”措施了,是在实际意义上断交的信号。
第二项措施是在经济领域。
印度已经完全关闭了印巴之间主要陆地边境通道——阿塔里综合检查站,并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
该条约由世界银行在1960年促成签订,对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分配进行了规定,对巴基斯坦的农业和电力供应至关重要。
印度暂停该条约,意味着切断了部分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供应。
巴基斯坦将近40%的人口就业依赖于农业,这次“断流行动”势必会让巴基斯坦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问题。
不过印度河并非是印度“私有”的,如此做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第三项措施是莫迪下令印军在两国边境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并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有消息提及,印度的无人机抵达了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现在正在进行高强度侦察。
印度还呼吁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战线”,看起来似乎有报复的趋势。
而且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誓言揪出背后的“隐藏凶手”,目标已经对准了巴基斯坦。
现在这种局势下,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出现失控。
当然,另一边的巴基斯坦也采取了反制措施。
消息人士表示在印度进行“无理行动”的48小时内,巴基斯坦已经宣布关闭领空、暂停印巴贸易、驱逐印度驻巴国防、海军和空军顾问。
并将印度封锁河流的事情诉诸海牙国际法院,指控印度违背国际协议。巴基斯坦还表示,任何试图阻止或改道属于巴基斯坦水资源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这是“开战”的最明显信号。
不过直到现在,巴基斯坦一直在声明袭击事件和他们无关,是印度在借题发挥扩大冲突。
这次印巴两国局势的特殊之处就是,双方都是拥核国家,如果真的打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克什米尔印度和巴基斯坦“打起来”的事情并不鲜见。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都对克什米尔地区提出了主权要求,该地区也因此成为冲突频发地带,两国曾发生多次战争。
在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甚至没有抓住凶手的情况下,印度就认为巴基斯坦支持了针对印度的恐怖主义活动,莫迪政府的行为也让一些国家不满,劝其“冷静”。
在这个节点上,中方对印巴局势迅速做出回应,并强调了三点内容:
其一是中国强烈谴责此次袭击事件;
其二是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其三是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向其家属和伤者致以诚挚慰问。
可以看出我方的立场非常鲜明,对恐怖主义强烈谴责但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且没有对印巴可能爆发的“潜在冲突”做评论。
相关解读认为,中国的回应聚焦事件本身,少提“影响”是最合适的。
况且克什米尔地区的稳定也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以及中国经过巴基斯坦通向周边的贸易路线。
在这件事上,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也都公开谴责了恐怖袭击事件本身。
但他们的立场都是呼吁印巴双方避免冲突升级,而没有“过度指责其中一方”,和莫迪的态度有不小的差别。
对于莫迪来说,为什么要突发性采取如此大规模的动作,不经过调查就将枪口对准巴基斯坦?
分析人士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印度在转移矛盾,莫迪政府利用网络上的舆论,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反恐不力层面转向巴基斯坦。
而另一方面就是美国趁机拉偏架,特朗普第一时间对印度表示“全力支持”。
这无疑给印度政府吃了一颗“定心丸”,使其在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措施时愈发有底气。
在有美国搅混水的情况下,印度行事恐会越来越激进,这才是印巴两国最有可能爆发冲突的根源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