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后一个城市,1905年7月13日降生。上海的一天大概分为三个部分:早上十一点前和中午十一点前与晚上十一点前;不知有没有考证过,因为每一个段落的时间都有细微的的差别:早上十一点前称为“上海第一缕阳光”;中午十一点前称为“午后最佳视角”;晚间十一点前则是“全上海最美”的时候。每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街头景色都截然不同;所以每一年有很多人前来上海旅行探险,为的就是一睹那些不断刷新的世界之最。然而,除了那些世界之最的标志性建筑之外,上海还有一些很特别的市井风俗,甚至比“世界之最”,更加有名。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上海的特色市井文化街区。
每到周末,大部分长三角的游客都会去上海北边的南京路步行街,但它却是个特殊的存在。长江对岸的黄浦江边,黄浦江下游的日月光广场处,分布着许多小巷,这里有许多历史遗迹;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缓缓行驶,也给这些小巷命名了各自的名字。它们就是上海的“七十二变”,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民国旧邸二十四街”。1920年,上海滩的第一批“洋大人”大部分离开了上海,新生的洋人们也未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回到老家。
于是从1922年10月开始,他们便在日月光广场建起了“洋行四十八号”(即民国特别市肆),将他们的工厂,公司,店铺,酒吧等整理编辑起来,建造成日落和白天的“洋楼”。这个地址现在保留在一座叫“上海新文明艺术馆”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新文明艺术馆的“上海新文明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去转转,看看上世纪的上海,是如何以文化立市、以文化为先锋、以文化为标榜、以文化为引领的。到1955年,该区域在全国的新闻评论界中声名鹊起,一代“青年文艺大师”胡蝶、上海的“第三代舞蹈家”王德顺、“四大才女”张爱玲等在该区域生活过,也对该区域起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