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脾虚则百病生”,脾虚的人,身体或4大变化,对照一下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2-23 04:40:47

你是否经常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甚至面色萎黄?在中医看来,这很可能是“脾虚”在向你发出警报。脾,在中医理论中被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重要的“运化中枢”。一旦脾气虚弱,身体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各种不适也随之而来。

一、 什么是脾虚?

在中医理论中,“脾”并非解剖学意义上的脾脏,而是一个功能系统,涵盖了西医学中部分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免疫等功能。中医之“脾”,其核心功能可以用 “运化” 二字概括。

1. 脾主运化: 脾的主要职责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食物)转化为人体可利用的精气物质,并将水液进行输布和代谢。 “运化” 包括两个方面:

2. 脾主升清: 脾气具有上升的特性,将水谷精微中的清阳之气向上输送到心肺,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 脾气上升,则清阳之气充足,头脑清醒,精神充沛。

3. 脾主统血: 脾气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防止血液溢出脉外。脾气健旺,则血液运行正常,不易出血。

4. 脾主肌肉、四肢: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肌肉四肢。脾气健壮,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健,体力充沛。

脾虚,即指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导致水谷精微的运化、水液代谢、升清、统血等功能失常,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二、 脾虚的人,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脾虚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往往并非单一出现,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组复杂的症状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虚信号,如果你符合其中几项,就要警惕脾虚的可能性了:

1、消化功能减退:

食欲不振: 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导致食欲下降,吃不下东西,或稍食即饱。

食后腹胀: 脾虚运化无力,食物停滞在胃肠道,容易引起饭后腹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大便溏稀: 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停滞肠道,导致大便不成形,质地稀溏,甚至便次增多。 严重者可能出现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气血不足:

疲倦乏力: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周身乏力。

面色萎黄: 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濡养面部,导致面色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

唇色淡白: 脾虚气血不足,血不能荣于唇,导致唇色淡白,缺乏红润。

头晕目眩: 脾虚清阳不升,清阳之气不能上荣于脑,导致头晕眼花,精神不振。

3、水湿停滞:

身体沉重: 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导致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感觉像被重物压身。

肢体浮肿: 脾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体内,容易引起肢体浮肿,尤其以下肢浮肿明显,按压后凹陷不易恢复。

舌苔白腻: 脾虚湿气内盛,水湿上泛于舌,导致舌苔白厚而腻,或滑腻。

4、其他表现:

口淡无味: 脾虚运化功能减退,影响味觉,导致口中淡而无味,或口腻。

流口水: 脾主涎液,脾气虚弱,固摄无力,容易引起睡觉流口水,尤其成年人流口水多与脾虚有关。

肌肉松软无力: 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肉失养,导致肌肉松软无力,缺乏弹性。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的程度和表现因人而异,并非所有脾虚者都会出现以上所有症状。 如果您出现上述多种症状,且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咨询中医,进行辨证论治。

三、 这些行为,悄悄“偷走”你的脾气!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导致脾虚的重要原因。 以下这些行为,看似寻常,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损伤你的脾气:

1、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

原因: 暴饮暴食会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加重脾胃负担,久而久之,损伤脾气。 就像机器超负荷运转,容易磨损损坏一样。

表现: 长期暴饮暴食,容易出现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脾虚等问题。

2、长期过食生冷寒凉:

原因: 脾喜温恶寒,生冷寒凉食物易伤脾阳,导致脾阳虚弱,运化功能下降。 就像给发动机加冰水,容易导致发动机“熄火”。

表现: 长期过食生冷寒凉,容易出现胃痛、腹泻、手脚冰凉、脾虚等问题。 尤其在夏季贪凉饮冷,更易损伤脾阳。

3、饮食偏嗜,营养失衡:

原因: 长期饮食过于单一,偏嗜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等食物,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就像长期只吃单一食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一样。

表现: 长期饮食偏嗜,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营养不良、脾虚等问题。

4、思虑过度,劳心伤神:

原因: 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思虑过度、精神紧张、焦虑忧愁等负面情绪,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气机郁滞,脾气虚弱。 就像过度用脑,容易导致大脑疲劳一样。

表现: 长期思虑过度,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胸闷、精神疲倦、脾虚等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容易思虑过度,导致脾虚。

5、久坐少动,缺乏运动:

原因: 长期久坐少动,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呆滞。 “久坐伤肉”,肌肉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脾的健运。 就像机器长期不用,容易生锈老化一样。

表现: 长期久坐少动,容易出现身体困重、四肢乏力、肌肉松软、食欲不振、脾虚等问题。 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改变,久坐时间长,运动量不足,也容易导致脾虚。

四、 日常养脾,应该怎么做?

脾虚并非一蹴而就,养脾也非一日之功。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养护脾气,强健脾胃功能。

1、饮食养脾:

谷类: 粳米、糯米、小米、薏米、山药、红薯、玉米、芡实等。

蔬菜: 南瓜、胡萝卜、土豆、莲藕、香菇、红薯叶、包菜等。

肉类: 鸡肉、牛肉、羊肉、鱼肉等(宜选择易消化、脂肪含量较低的肉类)。

水果: 红枣、桂圆、苹果、木瓜、葡萄等(宜选择性平温和、易消化的水果)。

饮食均衡,定时定量: 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让脾胃有规律地工作和休息。 三餐定时,七八分饱,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脾胃负担。

多食健脾益气食物: 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

少食生冷寒凉、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食物: 尽量避免或减少食用生冷饮品、冰镇水果、凉拌菜、辛辣火锅、油炸烧烤、肥肉甜食等损伤脾胃的食物。

烹饪方式宜清淡易消化: 烹饪方式宜清淡易消化,多采用蒸、煮、炖、煨等方式,少用油炸、烧烤、爆炒等油腻、辛辣的烹饪方法。

2、起居养脾:

作息规律,保证睡眠: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有助于脾胃功能的修复和恢复。

避免寒湿侵袭: 脾喜燥恶湿,避免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注意保暖,尤其腹部和腿脚的保暖,避免受寒受湿,损伤脾阳。

3、情志养脾:

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思虑过度、焦虑忧愁等负面情绪,学会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有助于脾气调达,运化正常。 可以尝试听音乐、散步、冥想、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4、运动养脾:

适度运动,增强脾胃功能: 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气血。

按摩腹部,健运脾胃: 经常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健运脾胃。 可以采用顺时针按摩腹部的方法,或者掌揉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结语:养脾是一个长期过程: 养脾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不要期望短期内就能彻底改善脾虚症状。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