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9 日,国家邮政局官网一则公告引发社会关注:因部分加盟企业放任涉诈骗宣传品流入寄递渠道,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被正式立案调查。这是继去年 "快递盲盒" 事件后,这家成立 26 年的老牌快递企业再次因管理漏洞站上舆论风口。
安全漏洞引发连锁反应
根据调查通报,韵达部分加盟企业对协议客户的安全审查形同虚设,导致内含诈骗二维码的宣传品通过快递网络流向全国。湖南消费者在今年 1 月收到韵达包裹时,发现内附支付宝扫码领奖卡片,经警方核实该二维码实为刷单诈骗入口。类似案例并非孤例,浙江、广东等地均有消费者举报收到同类 "问题快递",有受害人因此损失数万元。
《邮政法》第 25 条明确规定,快递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涉事加盟网点仅对包裹进行基础安检,重点排查易燃易爆物品,对印刷品的真实性审核流于形式。长沙警方在调查中坦言,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实时识别新型诈骗信息,这暴露出快递企业在技术防控上的滞后性。
加盟模式埋下管理隐患
作为国内最早采用加盟模式的快递企业,韵达目前拥有超过 3900 个加盟商及 2.7 万个末端网点。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虽加速了市场扩张,却也导致管理链条松散。2024 年 4 月,浙江义乌韵达网点因违规处理退货件遭约谈;同年 5 月,湖北随州网点因未落实实名收寄被罚款 6000 元;10 月湖南东安网点再曝管理问题…… 频繁的违规记录显示,总部对加盟商的控制力持续弱化。
行业分析指出,快递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降低加盟门槛,部分网点为完成揽件指标,对协议客户采取 "睁只眼闭只眼" 的态度。此次涉案的苏溪韵达合作客户,正是利用 "箱包卖家" 身份掩护,批量寄递诈骗宣传品。这种 "以价换量" 的粗放发展模式,已成为行业安全治理的痛点。
行业监管亟待体系化升级
国家邮政局此次立案调查,释放出强化快递安全监管的明确信号。从 2024 年起,监管部门已建立 "黑名单" 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但面对日均 3 亿件的快递体量,单纯依靠人工抽检显然力不从心。
技术赋能或是破局关键。顺丰等直营企业已试点 AI 图像识别系统,可自动筛查问题印刷品;中通研发的 "快递安全大脑" 能实时追踪高危包裹。这些技术创新为行业提供了参照样本。与此同时,修订中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拟将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写入条款,要求总部对加盟商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此举或将倒逼企业重构管理模式。
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不容忽视。多地网警近期密集发布警示,提醒公众对不明快递保持警惕。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建立 "异常快递举报奖励制度",通过全民监督织密安全网络。这场由韵达事件引发的行业震动,或许正是推动快递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规范发展" 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