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贪和珅临终前,对隔壁狱友说:你若不死,出去后帮我办件大事

翻译古事 2024-12-14 12:55:54

巨贪和珅临终前,对隔壁狱友说:你若不死,出去后帮我办件大事

引言:

乾隆六十年,京城天寒地冻。大贪官和珅被押入诏狱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红人,如今也沦为阶下囚。狱中的和珅与邻牢的狱友福长安隔墙对话,说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这个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让文武百官闻风丧胆的和珅,临终前为何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狱友托付心愿?他最后的请求又是什么?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和珅的发迹之路

世人都说和珅是个投机钻营之徒,可谁又知道他年轻时也是个有真本事的读书人。

乾隆三十年,年仅二十岁的和珅进入詹事府行走。那时的和珅还只是个普通的满族子弟,在一次乾隆帝临幸詹事府时,年轻的和珅一首《咏雪》诗被乾隆帝看中了。

这首诗写的是:"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闲听梅福无须叹,雪后园林胜画师。"乾隆见了连连称赞,当场就让和珅给自己当了御前侍读。

说来也是巧合,那天乾隆问和珅:"你可知道我最爱哪位古人的诗?"和珅不假思索就说:"陛下最爱杜甫。"乾隆大为惊讶,问他如何得知。

和珅笑着说:"臣看陛下所作诗词,多有化用杜甫之句,且风格与杜甫相仿。"这一番话说得乾隆龙颜大悦,从此对和珅更是青眼有加。

入宫没多久,和珅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干。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南巡,和珅随行。一路上,和珅总能在乾隆想要什么之前就准备妥当。有一次乾隆说想吃江南的莼菜,和珅早就让人准备好了,还特意按照宫廷口味改良了做法。

乾隆问他:"你如何知道朕想吃这个?"和珅答道:"陛下去年曾在御制诗中提到过莼菜的美味,臣便记在心里了。"

这样的小事看似平常,却让乾隆觉得和珅心思细腻,做事周到。渐渐地,和珅从一个普通的侍读,升任为内务府总管。

乾隆三十五年,和珅被提拔为军机处行走。这一年,适逢西北大旱,军机处的大臣们争论不休。和珅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赈灾方案:不仅发放粮食,还要组织灾民修建水利工程。

这个方案既解决了眼前的饥荒,又为日后防旱打下基础。乾隆大为赞赏,当即提拔和珅为军机大臣。从此,和珅在朝中的地位节节攀升。

乾隆四十年,和珅更是想出了"议罪银"的主意。当时朝廷经费紧张,和珅建议让犯官用银子赎罪。这一招既为朝廷解了燃眉之急,又让乾隆有了充足的私房钱。

和珅的发迹之路,与其说是靠投机取巧,不如说是抓住了每一个机会。从一个普通的满族子弟,到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他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这期间,和珅还娶了乾隆帝的长女和勤公主的女儿为妻,成了皇室的女婿。从此,他不仅是朝中重臣,更是皇亲国戚,地位更是稳如泰山。

"你道他是如何做到的?"当时的朝臣私下议论,"这和珅啊,做事滴水不漏,说话八面玲珑,难怪能得乾隆如此信任。"

二、权力巅峰时期的和珅

说起和珅最得意的时候,莫过于创建"议罪银"制度的那几年。当时朝廷的库银本就不多,再加上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巨大,国库几乎被掏空。

乾隆五十年,和珅在军机处议事时提出了这个新主意:"既然犯官多是有钱人,何不让他们用银子赎罪?"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乾隆的赞同。

从此以后,但凡有官员犯事,和珅便出面与其议价。一个知县的罪过,少则要交五千两,多则要交上万两。若是大官犯事,动辄就要十万两起步。

有一次,山西巡抚张泰开因为贪污被查办,和珅便让他交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笔钱,一半进了国库,一半成了乾隆的私房钱。乾隆见了这么多银子,笑得合不拢嘴,当即赏给和珅一件自己穿过的龙袍。

和珅在盐政上也是颇有手段。当时江南盐商富可敌国,和珅便设法将盐政大权收入囊中。他先是让自己的亲信担任两淮盐运使,继而又让弟弟和琳掌管漕运,如此一来,整个盐铁要道都被和珅家族把持。

乾隆五十五年的一天,和珅正在家中宴请几位盐商。席间,一个盐商说自家新进了一批南洋珍珠,想献给和珅。和珅笑着说:"珍珠我倒是不缺,不过你们每年可以多交些盐税。"盐商们听了这话,连连点头称是。

茶税也逃不过和珅的手掌。江南一带的茶商要想把茶叶运到京城,必须经过和珅的关卡。有一次,杭州来的茶商不懂规矩,想绕过和珅的关卡。结果茶叶刚运到通州,就被和珅的人给扣下了。

那茶商连忙来找和珅说情,和珅也不为难他,只说:"以后要记住,凡是进京的茶叶,都得从我这里过。"从此以后,再没有茶商敢不通过和珅的关卡。

和珅发迹后,住在北京西城的豪宅规模之大,令人咋舌。光是正房就有九进,每进院子都有不同的格局。更奇特的是,和珅在自己的后花园里还建了一座小型紫禁城,处处模仿皇宫建筑。

这事传到乾隆耳朵里,大臣们都替和珅捏了一把汗。谁知乾隆不但没生气,反而夸和珅懂得模仿宫中建筑之美。和珅听了这话,立即在自己的小紫禁城里摆了一桌酒宴,请乾隆来品尝。

当时朝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和珅一年收的银子,就抵得上十个清知府。据说他每天早上起来,光是数昨天进账就要花上半个时辰。

然而,和珅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每天早朝,大臣们都要先去和珅府上请安,然后才敢进宫。就连军机处议事,也要看和珅的脸色行事。大臣们私下都管他叫"二祖宗",可见其权势之大。

三、不为人知的家庭往事

世人都说和珅是个冷血之人,却不知他对自己的亲人却格外照顾。尤其是对自己的弟弟和琳,更是关怀备至。

乾隆四十五年的一个早晨,和珅正在府上用早膳,突然听说弟弟和琳在外面求见。原来和琳为了一桩盐务生意赔了不少银子,正为还债的事发愁。和珅二话不说,立即让管家取出一万两银子给和琳周转。

和琳得了这笔银子,生意很快就做了起来。第二年,和珅又把自己在漕运上的一些差事交给和琳打理。就这样,和琳在兄长的扶持下,也渐渐成了朝中的显贵。

不仅是亲兄弟,就连族中的穷亲戚,和珅也没有忘记。乾隆五十年,和珅的一个远房表弟带着全家从盛京来投奔他。这位表弟家境贫寒,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和珅便在西城买了一处宅子给他,还给他在内务府谋了个差事。

有一次,和珅的表弟在街上被人欺负,和珅知道后立即派人去教训那个不长眼的。后来那人才知道得罪了和珅的亲戚,吓得连夜逃出了京城。从此以后,京城里再没人敢欺负和珅的亲戚。

和珅对自己的子女教育也十分用心。他专门从江南请来了几位饱学之士,给自己的儿子们当老师。每天早上,这些先生都要到和府授课。和珅常常亲自听课,看孩子们的功课学得如何。

乾隆五十三年,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在殿试中考中二甲进士。这可把和珅高兴坏了,特意在府上摆了三天流水席,请京城里的达官显贵来贺喜。

和珅府上的规矩也很严格。但凡是族中子弟来投奔,都要先学规矩。吃饭要守时,说话要讲理,做事要有分寸。若是谁犯了错,和珅就会亲自教训。

在和珅的府邸里,还专门设有一间"族学",专门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写字。每逢月考,和珅都要亲自检查族学里学生的功课。考得好的,就赏银子;考得不好的,就要受罚。

有一年冬天,和珅得知族中有几个孩子因为家贫,连冬衣都买不起。他立即让管家去置办了几身棉衣,又给每个孩子发了十两银子作为学习费用。

和珅虽然在外面是个雷厉风行的大官,但在家里却是个极重情义的人。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要把族中的亲戚召集到府上吃饭。席间,他总要询问每家每户的情况,有困难的就帮着解决。

乾隆五十八年,和珅的一位堂叔病重,他立即派自己的御医前去诊治。不仅如此,还每天派人送补品去。等到堂叔病愈,他又送了一笔银子,让堂叔家里添置些家具。

后来朝中有人说和珅贪得无厌,可在族人眼里,和珅却是个顾念亲情的长者。每逢族中有红白喜事,他必定会派人前去帮忙,还要送上一份厚礼。就连族中的远亲,只要找到他,他也从不推辞。

四、突如其来的败落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三,这个本该喜气洋洋的日子,却在京城掀起了一场惊天巨浪。就在乾隆驾崩的消息传出的当天,新帝嘉庆就下令将和珅收监。

那天早上,和珅还像往常一样准备上朝。刚出府门,就见一队披甲侍卫把府邸团团围住。领头的侍卫手持圣旨,高声宣读:"和珅贪赃枉法,即刻收监!"

和珅的府邸里顿时乱作一团。只见大队侍卫冲进府中,将值钱的物件一件件搬出来清点。光是金银珠宝就装了整整三天三夜,光是运送这些财物的车队,就从和珅府邸排到了皇城根下。

嘉庆帝在查抄和珅府邸时,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在和珅的书房里,居然还藏着一本详细记载着朝中大臣罪证的密册。这本密册上不仅有各个大臣的把柄,还记录着他们行贿的具体数目。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和珅的后院里,居然发现了一座仿制的小型紫禁城。这座小紫禁城里的摆设,几乎与真正的紫禁城一模一样。嘉庆帝见了这座小紫禁城,当即下令将其拆毁。

和珅被押入诏狱的那天,京城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围观。有人说,和珅被押往诏狱时,一路上都在喊冤,说自己对乾隆帝忠心耿耿。可惜这时候再喊冤也晚了,嘉庆帝早就决定要铲除这个权臣。

在审问和珅的过程中,嘉庆帝发现和珅的贪污数额远超想象。光是现银就有八千多万两,折合成现在的价值,怕是得上千亿。此外还有无数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光是清点就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和珅在狱中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向嘉庆帝诉说自己的功绩。他说自己在位期间,为朝廷解决了不少难题,又创立了"议罪银"制度,为国库增加了不少收入。可这些话在嘉庆帝看来,不过是在为自己的贪污行为开脱。

嘉庆帝考虑到和珅毕竟是皇亲国戚,最后只是判了他家族自尽,算是给了他一个全尸。和珅的弟弟和琳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跪在宫门外求情,但嘉庆帝连见都没见他。

正月十三那天,和珅在狱中服毒自尽。临终前,他对狱卒说:"我这一生,真是富贵到了极点,也败落到了极点。"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京城,人们纷纷感叹命运无常。

和珅死后,他的家产被全部充公,连带着他的族人也都被降职贬官。那些曾经依附于和珅的官员,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一时间,京城里人心惶惶,生怕被牵连进这场大案。

五、最后的心愿

正月十二的深夜,诏狱里格外安静。和珅在牢房里辗转难眠,隔壁牢房关着一个叫福长安的囚犯。这福长安原本是江南一带的盐商,因为漕运的事得罪了朝廷,这才被关进了诏狱。

和珅透过牢墙的缝隙,轻声对福长安说:"老兄,我知道你还有机会活着出去。若你真能活着出去,帮我办一件事可好?"

这话让福长安很是意外。在他看来,和珅这样的大人物,临死前应该惦记的是那些金银财宝才对。可和珅开口的第一件事,却是托付他照顾自己的侄子丰绅宜绵。

"这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一直是我在照顾。如今我要走了,就怕他无人照应。"和珅的声音透着几分哽咽,"你若能帮我照看他,我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

福长安听了这话,连连答应。谁知第二天一早,和珅就服毒自尽了。临终前,他还在喃喃自语:"丰绅宜绵,丰绅宜绵..."

和珅死后不久,福长安果然被释放了。他没有忘记和珅的嘱托,四处打听丰绅宜绵的下落。后来终于在京城的一个偏僻角落里找到了这个落魄的公子。

那时的丰绅宜绵已经不复从前的贵公子模样。和珅倒台后,朝廷虽然没有株连他,但也断了他的俸禄。没了和珅的庇护,昔日那些巴结他的人也都躲得远远的。

福长安看他可怜,便时常接济他一些银两。不仅如此,还帮他在京城里找了个教书的差事。虽然收入不多,但总算能糊口度日。

丰绅宜绵靠着一手好字,渐渐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后来他还被举荐到宫里当了御前侍读,专门给皇子们讲解经史。这个职位虽然不显,但总算保住了一条生路。

有趣的是,当年和珅在朝中横行霸道的时候,没人敢说他一个不字。可等他死后,反倒是素不相识的福长安帮了他最后一个大忙。

每年清明,丰绅宜绵都会去和珅的坟前上香。福长安有时也会陪他一起去。两人站在坟前,总会想起和珅临终前的那句托付。

后来,丰绅宜绵在京城过得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上和珅当年的显赫,但也能安稳度日。他常对人说:"要不是福长安照应,我怕是早就流落街头了。"

到了晚年,丰绅宜绵写了一本《和府纪事》,专门记载和珅生前的种种。书中提到,和珅虽然贪得无厌,但对亲人却很是关照,临终前还在为家人的生计操心。

这本书流传到民间后,人们才知道,那个在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和珅,原来临终前想的不是他的金山银山,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狱友,和一个无依无靠的侄子。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