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社区联谊会上,我和几位老友跳着国标舞,享受着音乐和舞步的乐趣。
正当我转身的一瞬间,看见了她,她仿佛用她优雅的舞姿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一刻,谁能想到,我们会在五年后面临这样的对话:“我下个月要结婚了。”
初识与搭伙生活老友们都说,独居生活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乏味,而在社区活动中心,我遇见了小娟。
她比我小五岁,却充满活力和激情。
我们同样热爱文艺和户外活动,这让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
认识久了,我才知道她也是个单身老人,有一个远在外地的女儿。
我们都喜欢在早上的社区活动中心跳国标舞,天气好的时候,一同骑车郊游;天气不好时,我们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剧或是讨论舞步的细节。
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我们决定搭伙过日子。
最初的小娟只是偶尔过来帮我做饭,后来她搬到了我家,与我共同承担生活费用。
我们各出1500元作为每月的生活费,共同承担水电物业。
这种互相依赖的感觉,让我们都有了家的温暖。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我告诉女儿我要和小娟一起生活时,她坚决反对,认为小娟图的是我的钱。
我解释过许多次,最后在承诺不会再婚且把30万存款转到女儿名下后,女儿才勉强同意。
女儿有时会带着外孙女过来吃饭。
从前我一个人凑合着吃,女儿、女婿和小外孙女来时,我总是想让他们吃的好。
做饭的累,自然不用多说,然而自从有了小娟的帮忙,我轻松了许多。
她总是提前把菜摘好,洗菜、配菜,而我只需专心炒菜。
饭后,她又主动刷碗收拾。
她不仅是生活上的好助手,更是精神上的良伴。
生活中的默契合作我们搭伙后一起度过了许多风风雨雨。
记得有一次,全家一起自驾出游,女儿居然在高速服务区上提出要和小娟AA油费和过路费,小娟虽有不快,但并没有多说。
她只是在接小外孙女的时候,告诉我她的感受。
我本想劝劝她,但她只是笑笑,说不想掺和太多家务事。
再有一次,我需要做一个口腔手术,住院一星期。
因为护工费太高,我们只请了两天护工,剩下的由小娟代劳。
她花了时间和精力照顾我,还陪着我,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突如其来的电话然后,事情开始出现变化。
那段时间,小娟的女儿邀请她去国外旅游,但因为我要手术住院,小娟选择了留下来。
虽然她嘴上没说什么,但我知道她心里是不舍的。
等我病好后,我曾想带她出国弥补她的遗憾。
几个月后,小娟突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说是不小心摔伤了,需要她过去照顾一段时间。
小娟跟我商量了这事,我虽然不舍,但也知道她是有责任的,只好同意。
她点点头,决定去照顾她的女儿。
她走后,家里一下子冷清了下来。
熟悉她的社区老人开始问起她的情况,我终于忍不住在一个下午拨通了她的电话,想知道她什么时候回来。
没想到,小娟却语气突然转变,说她不打算回来了。
她觉得自己这些年更像是一个住家保姆,而不是老伴,她甚至抱怨我的女儿太难伺候。
我努力地想挽回,告诉她我们可以重新商量,然而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她选择和亲家公搭伙,因为那样更舒服自由。
五年的时间,就这样结束了。
我没有挽留住她,留下的是一份遗憾和一堆回忆。
仿佛一场梦醒了,只剩下我和空荡荡的房子。
结尾这五年,我和小娟虽然只是搭伙,但彼此支持、相伴,过得不算孤单。
可在这些年的深情厚谊下,我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没有真正融入彼此的生活。
人生许多擦肩而过,往往留不住的,是心底的那份真情。
搭伙生活虽然没有婚姻的名义,但两个人相伴的时光同样珍贵。
老人们寻找的,不仅是生活中的互相补足,更是心灵的寄托。
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始终是关键。
希望在未来的路上,有缘再见,会心一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