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6岁的克林顿接受采访,在镜头前罕见地表达了对自己任期内两个重大决策的“后悔”。
这第一件事是促使乌克兰放弃核武器;而第二件事则是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在他看来,这两个决策在当时看来是明智之举,却在近30年后的今天被狠狠“打脸”。
那么,如果克林顿当初没有做出这两个决定,世界格局会有所变化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乌克兰弃核,给了普京机会?·】——»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的战略资产,约1900枚核弹头,使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但问题在于:这些武器的实际控制权并不在乌克兰手中。
苏联的核武器发射机制高度集中,最终的指挥权在莫斯科手中。

而且,乌克兰虽然拥有这些武器,却没有掌握发射密码、维护技术,甚至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来确保它们的安全。
更关键的是,美国和俄罗斯,绝不会允许一个刚刚独立、政局不稳的国家成为新的核大国。

于是,1993年,刚上任的克林顿政府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确保苏联遗留的核武器不扩散?当时,美国最担心的是:
乌克兰可能因经济困难而向其他国家,如伊朗、利比亚出售核技术。
因此,克林顿政府决定推动乌克兰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彻底放弃苏联遗留的核武。
但乌克兰政府最初并不愿意。

他们认为核武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终极手段,尤其是在面对俄罗斯这个历史上多次侵略乌克兰的强邻时。
时任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甚至公开表示:“没有核武器,乌克兰将永远处于俄罗斯的阴影之下。”
为了让乌克兰就范,美国和俄罗斯使出了浑身解数:

只要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美俄就承诺:
尊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不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或经济胁迫,在乌克兰遭受侵略时提供援助。
而这一承诺成为乌克兰最终同意弃核的关键因素。

1994年,乌克兰签署了《布达佩斯备忘录》,承诺放弃核武器,以换取缔约国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安全保证。
但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份备忘录最终成了一纸空文。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俄罗斯迅速出兵,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
乌克兰政府向美英求援,但得到的回应仅仅是经济制裁和有限的军事援助——没有任何国家愿意为乌克兰直接对抗俄罗斯。
2022年,俄罗斯发动全面入侵,乌克兰再次发现:当年的“安全保证”一文不值。

2023年,克林顿表示当初如果没有推动乌克兰去核,乌克兰或许能凭借核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俄罗斯的行动,至少在谈判桌上能拥有更多的筹码。
至少,俄罗斯是不可能敢入侵的,对此普京在2014年承认:“如果乌克兰仍有核武器,我们绝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但相比于让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推动中国加入WTO“毕生的遗憾”!

«——【·中国导致美国衰落?·】——»
虽然是克林顿推动我们加入的WTO,但是他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为了实现美国的三重战略目标:
一为美国企业打开13亿人的庞大市场;二可以用市场经济规则“驯化”中国;最重要的是,他们坚信经济自由化必然导致政治民主化——这是当时华盛顿精英阶层根深蒂固的教条。
但现实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中国利用WTO的低关税优势,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2001年,中国GDP仅占全球4%,如今已接近20%,而且近年来,美国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反而导致本国制造业空心化,如苹果、特斯拉等巨头均深度绑定中国生产。

此外,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策略,在高铁、5G、新能源等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超越美国。
军事上,中国军费增长10倍,海军舰艇数量超越美国,并在南海、台海形成战略威慑。
美国原本希望通过经济控制限制中国军事发展,结果适得其反。

不仅如此,中国还和众多国家有着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将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么,如果克林顿当年没有推动中国加入WTO,世界格局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WTO的全球市场,中国出口受限,经济增长可能维持在5%-6%,而非如今的8%-10%。
国内改革压力也会增大,社会矛盾可能更早爆发。
制造业也有可能分散至东南亚、印度、墨西哥,而非集中在中国。

而且,全球经济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国际贸易格局也会更加失衡,美国企业也将错失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巨大机遇,世界经济的活力和繁荣程度都将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如果克林顿没有推动中国入世,今天的美国可能仍是单极霸权,但全球经济可能更加分裂,技术发展更慢。

而中国的崛起或许会延迟,但不会停止——因为历史从不依赖单一决策,而是由无数变量共同塑造。
但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正确”决策,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推动乌克兰去核,出发点是维护全球核安全和扩大西方影响力,但却忽视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诉求以及安全承诺的可靠性;
促成中国入世,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也没有料到中国会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如此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历史虽然无法重来,但这些教训却值得世界各国铭记。

在制定重大战略决策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优势,更要以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后果和影响。
同时,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发展权利,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稳定、繁荣的世界秩序,而不是试图通过单方面的施压和遏制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未来,世界将走向何方,取决于各国能否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方式应对全球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