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一直是科技圈里最为热闹的地方。
还记得之前一次朋友聚会,我们聊起买手机的事。
有个朋友说她打算换部手机,最好是轻薄一点的。
另一个不甘示弱,说现在的手机可真是越来越重了,手腕都快拿不动了。
这一顿吵吵反而让我开始思考:超薄手机会再次成为消费者的宠儿吗?
超薄手机市场再度升温,谁能在2025年做出爆款?
过去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略有增长,尤其是中国市场在政策推动下,换机需求旺盛。
但长期来看,手机市场的前景并不乐观。
Canalys预测2025年增长会快速放缓至1.5%,甚至某些地区将出现下滑拐点。
为了突破瓶颈,各品牌在参数和创新上死拼,显然表面上看很热闹,其实没触及用户的真实需求。
超薄手机,曾经在十年前风靡一时,各种厚度5mm左右的手机一度流行,今年,这一潮流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三星、传音在MWC上推出了超薄概念机,而有消息称苹果也将在秋季发布会上推出超薄手机iPhone 17 Air。
一时之间,超薄手机仿佛成了一种新潮流。
大厂投入超薄设计,为何成新方向?
你还记得几年前国内手机厂商试图做全世界最薄的手机吗?
vivo和OPPO曾推厚度只有4.75mm的手机,轻薄设计吸引了很多女性用户。
但随着后期各种功能叠加,性能提升,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增加了。
有些旗舰机甚至超过200g,长时间使用对手腕确实是一种考验。
手持设备追求无感化,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不断变得更轻薄,是手机厂商们的长久目标。
今年,继小屏化后,轻薄化被认为是2025年的主题。
三星发布其年度旗舰系列时,展示了未来的超薄手机Galaxy S25 Edge,后置2亿像素主摄,配备3786mAh电池,厚度据说只有6.4mm。
苹果今年也会推出主打轻薄的iPhone 17 Air,标志着超薄手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迎接挑战:性能与设计间的折衷超薄形态的手机必然面临妥协,如何精准做减法让用户满意,对各大厂商提出了挑战。
为了轻薄,手机的一些性能会缩减,这使得超薄手机不可能成为全能旗舰机,而是定位在中端和中高端之间。
技术发展陷入瓶颈,行业竞争加剧,手机厂商开始在外观设计上动脑筋。
小屏手机、折叠屏手机以及现在的超薄手机都是试图找到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
毕竟,满足小部分用户的需求也能推动整体市场的发展。
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硅碳负极电池的量产,超薄手机电池容量和续航问题得到了突破。
高效处理器的出现,散热需求降低,也为超薄手机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超薄手机不仅在手感上实现差异化,还有可能推动新技术在国产手机上的应用,例如取消实体SIM卡。
市场需求存在,技术进步成关键超薄手机市场的位置和接受度仍然是问号。
以往小屏手机和小折叠手机的受众主要分为两种:女性和时尚用户,对设计感有较高要求;商务用户需要备用机,轻薄机型成为好选择。
价格定位接近小屏手机,比如在一个产品系列中,比中杯贵但比超大杯便宜,接近大杯价格。
考虑到超薄手机成本高于常规产品,较强市场认知的品牌可以推出高端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市场策略;更多品牌则进军中高端市场,以“轻薄设计+长续航+实用功能”进行差异化竞争。
从目前产品线和市场来看,超薄手机不会全线铺开,更多像折叠屏一样的垂直小众品类。
即使技术进步,不能违背物理空间的限制,必然会有所取舍。
折叠屏手机已经做到展开厚度4.21毫米、折叠后厚度8.93毫米,超薄直板手机除非在价格上做文章,否则难与折叠屏竞争。
细分市场产品的出现值得关注,但超薄手机是否只是卖货噱头,是否忽略了用户层面的感受也是问题。
对有研发实力的手机厂商来说,更希望技术进步能够实现更大的电池容量。
某手机品牌研发人员说道:“相比超薄设计,我更希望因技术提升而省下空间可以装更大的电池,未来AI应用增加,对续航是很大考验。”
超薄手机再次卷土重来,背后有多方面原因:技术瓶颈、设计创新、市场细分。
大牌纷纷投入令市场充满期待。
但最终如何,是否能真正打动用户心,要看这些产品能否实现实际需求。
技术进步是否真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细分市场的创新,也祝愿手机厂商们在设计与功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