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这天,数百名境外反华媒体员工被“断粮”,这些存在了几十年的媒体机构,就这样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全面停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自由亚洲电台台长方贝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指出终止RFA资助实际上是在“奖励”中国共产党,让这些势力在信息战场上获得无人制衡的优势。
那么,这场媒体风暴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2025年3月15日清晨,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等机构的数百名员工纷纷收到了来自上级部门的电子邮件通知。
邮件内容直截了当:立即交出所有工作证件和设备,禁止进入办公场所。
这一消息如同地震般震撼了整个媒体圈,要知道,这些媒体机构可都是“重量级”的存在。
单是美国之音,就运营着48种语言的广播服务,2024财年预算高达2.6亿美元,雇佣超过1300名专业人员。
自由亚洲电台拥有300多名美国本土员工,而自由欧洲电台更是冷战时期的传媒重器,拥有75年的悠久历史。
由于没有获得任何过渡期安排,导致这些机构措手不及。
据自由亚洲电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透露,仅仅三天前的周三,公司还召开了全员大会,讨论的是如何应对可能的资金短缺——当时的预案是部分员工从周五开始放无薪假,同时保留核心人员维持基本运作。
然而现实比预期残酷得多:不是部分休假,而是全员停工,整体停摆。
追根溯源,这场媒体海啸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总统在3月14日签署的《继续缩减联邦官僚机构》行政令。
作为今年2月刚被任命的美国全球媒体总署特别顾问,这位特朗普的忠实支持者一直对主流媒体持批评态度。
事实上,这场媒体风暴早有前兆。
——【·昨日的宣传工具,今日的牺牲品·】——
要充分理解此次事件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了解这三家媒体机构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定位。
美国之音(VOA)成立于1942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广播机构。
近年来,美国之音通过48种语言向全球数亿人口传播信息。
自由欧洲电台(RFE)历史更为悠久,创建于1949年冷战初期,最初目的是向苏联和东欧国家传播西方信息。
冷战结束后,它将目标重新定位到俄罗斯、中亚和中东地区。
所以抱着这样的“私心”,自特朗普今年1月重新入主白宫以来,他已陆续关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教育部等多个联邦机构。
据可靠消息,截至目前,马斯克的效率部已提议从230万联邦文职人员中裁减超过10万个岗位,冻结了大量对外援助资金,并取消了数千个政府项目与合同。
毕竟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就曾多次尝试削减这些海外媒体机构的预算,但当时由于国会的强力制衡,他的努力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今,政治天平已经倾斜,特朗普终于有机会实现他的夙愿。
自打这一决定曝光后,各大反华媒体机构对其的争议和不满情绪就没停过。
在美国国内政坛,这一举措同样引起了巨大争议。
众议院中国事务特别委员会资深成员拉贾·克里希纳穆尔蒂公开警告,关闭RFA将严重损害美国的全球软实力。
而对于这些媒体机构的数百名员工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切实的生存危机。
一名自由亚洲电台的员工在匿名采访中透露,自特朗普再次当选时,她就已经预感到不妙,并开始着手准备职业转型。
如今,这种担忧变成了现实——数百名专业媒体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和收入来源。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被裁撤的媒体机构长期以来都将中国作为主要报道对象之一。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自由亚洲电台已经关闭了在香港运营28年的办事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
而据美国之音中文部2月的内部报道,削减美国之音中文部的提议早已在酝酿中,计划裁减45名员工,占中文部总人数的57%。
这些专家还质疑,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网络管控系统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互联网的传播策略是否具有实际效果。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大幅减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内部事务的报道能力和关注度,这可能为中国政府在信息管控领域创造更大的自主空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