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智勇双全的将军,更是一位关心爱护部下的“慈父”。他常常在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奋战之余,抽空帮助战友们解决他们的人生大事。
1937年的一天,王震刚从前线回到师部,贺龙就找到他说:“王胡子,你都快30了,还不着急结婚啊?”王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革命还没成功,我不着急!”
贺龙说:“你是不着急,我们都着急坏了!王胡子,我这里有一个北大的学生,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贺龙给王震介绍的人是谁?王震和这位“北大女学生”最终有没有修成正果呢?
王震1908年出生在湖南浏阳,6岁就去邻村读私塾,不过第二年却因为顽皮退学,随后跟着姑父习武。10岁那年,王震又去邻村私塾复读,13岁跟随二叔到长沙打工卖苦力,当上了工人。
1923年,著名的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16岁的王震目睹了群众运动的强大威力。1924年,王震被任命为工人纠察队队长,后来又被选为长沙职工分会执行委员。
某天,纠察队护送一位书生到长沙给工人演讲,王震负责护送。两人因此相识相知,王震也一生跟随这位学生,此人就是毛主席。
1934年秋,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后从黔东出发,向湘西进攻。湖南军阀何健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派出10个团的兵力直扑红二、红六军团驻地永顺县。
当时,贺龙决定部队主动撤出永顺,虚晃一枪,然后在城北吊井岩设下埋伏,谁曾想敌人走到永顺就不走了;第二天,红二、红六军团又向北退60里,在龙家寨设伏,谁曾想,敌人又走到吊井岩不走了。
很多人都说:“三鼓而竭,不能再往后退了!”贺龙问王震该怎么办,王震说:“虚晃一枪,故意输给他们,再露出破绽,让敌人中计,最后来个回马枪!”
贺龙问:“那我们还退吗?”王震点点头,说:“退!”贺龙继续问:“那在哪里打比较好?”王震想了想说:“在颗沙、塔卧。”贺龙十分高兴,同意了王震的计划。
王震当即率部急奔颗沙、塔卧一带,但当他看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后,当即下令继续撤退,向十万坪地区进发。十万坪是一处狭长谷地,谷地的两侧有山丘,上面则是又矮又密的茶树,既方便隐蔽,又方便设伏。
王震布置好埋伏后,贺龙赶到却大发雷霆:“你为什么不听命令,要将部队带到这里来?”王震解释道:“颗沙、塔卧地形太窄了,这里可以歼灭更多的敌人!”
贺龙看了一下周围的地形,确实如王震所说的那样,但他还是有些生气地说:“改变阵地,你为什么不向我汇报?”王震大声回答道:“我没有事先汇报是我的错!但在颗沙、塔卧,我们只能歼灭一个团的敌军。你是总指挥,你不同意的话,我就把部队带回去!”
贺龙被王震说的一时无言,他举着望远镜四周观望,然后说了句:“好,那就在这里打吧。”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王震率部成功歼灭敌军1000人,俘虏敌军参谋长以下2000多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
在战争年代,王震因为忙于军务经常蓄着一脸大胡子,因此被赏识他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亲切地称呼为“王胡子”。也正是因为王震经常忙于军务,他的个人问题直到近而立之年也没来得及考虑。
王季青1913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商人家庭里,东北沦陷后,她跟随在国民党东北军工作的哥哥来到北平,进入北师大附中读书,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不久后,24岁的王季青随北平、天津等地的三四十位流亡学生,来到晋西北八路军第120师前线。
在去山西的路上,王季青见到了传闻中擅长打仗的王震。这虽然是王季青第一次见王震,但英姿潇洒、谈笑风生的王震还是给王季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到后,王季青被分到第120师民运部工作。
11月末的一天,王震来到120师师部参加军政会议。除此之外,他还向贺龙提出:“我想要让一些知识分子,给部队的战士们讲讲文化知识。”
贺龙听后神秘一笑,然后对一旁的关向应说:“向应,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天作之合’!”关向应听了贺龙的话也是神秘一眼,然后看着王震不说话。
王震见状有些疑惑,不知道他们两个在打什么谜。贺龙见他一脸疑惑,便说:“太原那边来了几个大学生,都是高材生呢?我们正商量要怎么分配工作,你既然诚心要求,那我们可以优先分配给你。里面还有个北大女学生呢!不仅学识高,而且人也长得很漂亮!”
这天,王震骑着一匹枣红马,身穿一件瓦灰色军装,老远看见贺龙、关向应等人站在门口迎接,他便勒住马缰,矫健而轻捷地从马鞍上跳下,快步向大家走来,然后一一握手问好。
就在这个时候,王震意外发现王季青也在,他虽然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礼貌的和对方敬礼并握手。然而令王震没想到的是,当他伸手准备和王季青握手的时候,周围竟然响起一阵阵欢呼声和掌声。
王震的脸红了,他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上了贺老总的“圈套”。可是自己别无选择,毕竟他握着女同志的手,因此王震只好冲着王季青傻笑,王季青也看着王震笑,而贺龙等人则看着他们两个笑。
开完会后,贺龙特意将王震叫住,说:“王胡子,我给你介绍个北大的学生当老婆,你要不要?”王震知道贺龙说的是王季青,他害羞地低下头,点了点头。
王季青
不久后,贺龙找到王震和王季青,开门见山地说:“怎么样了?都老大不小了,你们两个一文一武,文武之道,还是蛮般配的!”王震摘下帽子,摸了摸头说:“是啊是啊,我今年都29啦!”
王季青不说话,只是笑。贺龙问她:“王季青同志,你要不要考察考察王胡子?”王季青有些害羞地说:“我就不用考察了,相信他当初入党的时候组织已经考察过了,我还有什么好不放心的?”
贺龙爽朗笑道:“好!我来做红娘!”
不久后,王震和王季青在贺龙、关向应等人的见证下结婚了。两人从见面到认识到结婚,只用了几天时间,其快速程度令不少人都震惊。但王震和王季青结婚后,却没有陌生感,而是相濡以沫。
王震和王季青结婚后,贺龙打趣道:“季青同志,你嫁给了王胡子,但你还是我们师部的人。那你是要跟着他去359旅,还是留在师部工作呢?”王季青笑着说:“既然我都嫁给他了,当然是跟着他一起去359旅了!”
王震给王季青战地“处分”王季青跟着王震来到雁北,并在359旅司令部当文化指导员。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再次发动进攻,向我军根据地猖狂进犯。359旅以恒山为依托,和日军展开周旋和激战。
王震、王季青
有一次,359旅在山西灵丘附近阻击日军,双方实力悬殊,我军打起来有些吃力。就在这个时候,王季青等几位刚参军不久的大学生想亲自体验一下战斗的场面,于是便跟着一个突击排上了前沿阵地。他们刚到半山腰,日军就疯狂地扑了上来,大喊:“抓活的,抓活的!”
此时的王震正在山头组织战士们进行反击,突然发现他们被敌人包围,于是连忙命令敢死队冲入日军阵地,用强烈的火力将其击退。日军被我军打得慌忙逃窜,但令人意外的是日军落荒而逃后,王震并没有下令继续追击,而是撤退。
王季青等青年学生十分疑惑地问:“敌人已经乱了阵脚,为什么不继续追了?”王震淡淡地说:“兵不厌诈,这是用兵之道。今天放他们一马,是为了以后能够更狠地将其歼灭!”
紧接着,王震十分严肃地对王季青等人说:“你们这是怎么回事?谁让你们擅自跑到前线阵地来的?”王季青说:“是我,我想亲自体验一下战场上的场面。”
王震怒斥:“胡闹!简直是胡闹!你是我老婆,不是指挥官!看你们是初犯,就先给个口头警告,如果以后还犯,决不轻饶!你们的任务是让大家学好文化知识,这比你们亲自参加战斗还要重要!”
王季青后来回忆说:
“王震很能打仗,有人说他一生威猛,神武忠勇。其实他是最讨厌打仗的,每次出征都是骂着上战场的。他曾不止一次说,真恨不得一仗就能将日军赶出中国去,一仗打出个人民的新天下。但他更知道,这不是一场仗就能完成的。”
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让359旅挑选出一位团长,率领主力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敌后方,到南方各省份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王震当即召集各团团长,向他们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
但团长们都认为这项任务艰巨,自己很难胜任。当时担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的王震连忙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汇报,并主动请缨率部南征。
此次路途遥远,路上情况不明,因此格外危险,毛主席对王震说:“万一遇到什么难题,可能全军覆没,包括你……”王震听后没有害怕,而是说:“主席,这件事就交给我吧,您放心!”
临行前,王季青反复叮嘱道:“天冷了,不知道你要去多久,我最担心的就是你这条伤腿。”王震抱了抱妻子,然后摸了摸孩子的头,笑着说:“我们如今已经是‘兵军之家’了(王震的三个儿子分别叫王兵、王军、王之),你放心吧,一切有组织安排你们。”
王震走后音信全无,王季青则和往常一样,白天在干部教导队给大家补习文化知识,晚上就在窑洞的小油灯下纺线。有时候王季青还会去南泥湾走走,看看留守的359旅的官兵,好像王震还在这里,还没有走。
王震离开后的第一个春节,邓颖超、康克清等人来串门拜年,并带来消息说:“王震在鄂北大悟山和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了,然后他们渡过长江,打回老家湖南,建立了以衡山为依托的根据地。现在他们应该正向粤北挺进,准备和东江纵队会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急令王震率部迅速北方。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发出密令,让沿途各部要不惜一切代价抓拿王震。数日后,王季青仍没有收到王震率部归来的消息,有人说:“南下支队从粤桂边向中原突围的时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王震下落不明。”
王季青听到这里有些坚持不下去了,难道毛主席在王震临行前说的“全军覆没”的可能真的会成真吗?王季青不想相信,也不愿相信。
在王季青不安的等待中,终于有个好消息传来。
1946年2月的一天,一架标有美国航空标志的专机在延安机场缓缓降落。飞机刚刚停稳,舱门打开,走出来的不是美方官员,而是穿着国民党校官制服的王震。
原来当初王震率领南下支队来到广东南雄,刚准备和东江纵队会合,没想到国民党反动派却趁着日本投降的机会,集合15万人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
南下支队的处境十分危险,王震奉命率部北返,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中原和李先念的部队会师,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根据中央的决定,王震作为中原军区的谈判代表,参加军调处执行部汉口执行小组。
随后,王震受周恩来的委派去北平军调部会谈,路过延安的时候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中原军区面临的困境。王震向毛主席汇报完毕后才会见,才见到自己的妻子。
王季青见到丈夫平安归来,又惊又喜,但王震却没有多停留,他说:“我一会还要去北平,你跟我一起去。”王季青有些疑惑地问:“我去北平干什么?”
王震说:“你的母校不是在北平吗?你不想回去看看?你还可以鼓动学校的师生们搞声援,揭穿国民党的阴谋。到时候我们还要和美方代表谈判,我记得你会英语,到时候可以给我们当翻译和秘书。”
王季青点点头,说:“好,那你等我一会,我把孩子们安顿好就跟你走。”
就这样,王季青跟着王震来到北平。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一点诚意,因此王震等代表代表和美方、国民党谈判代表一会武汉、一会上海来回穿梭,不停更换谈判地点。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尽管最终达成了协议,但蒋介石还是在1946年6月撕毁条约,发动内战……
王季青:谁让我是司令员的妻子呢1949年12月,新疆解放不久,王震和王季青就跟随几十万大军穿祁连,越戈壁,开进乌鲁木齐。王季青进入新疆后,担任新疆大学秘书长,协助恢复和重建新疆大学。
当新疆大学的牌子在乌鲁木齐市挂起来的时候,王震对王季青说:“我说秘书长同志,你是不是该调换一下工作岗位了?”王季青和王震相处这么多年,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于是故意说:“怎么,难道是我这个秘书长当得不称职?”
王震笑着说:“哪里哪里,谁能比得上你呢!大家都说你干得很不错,正是因为你干的好,我才要给你换换岗位!”王季青说:“好吧,那你要给我换什么岗位?”
王震说:“军区步兵学校俄文队,你去当队长。”王季青点点头,但没有说话。尽管如此,王震也明白妻子的意思,两人会心一笑。
于是,在乌鲁木齐市郊一个叫水磨沟的地方,在一排排窑洞前,王季青带着铺盖住进了俄文队。那个时候,王震率领上百万大军屯垦戍边,硬是将一方方沙漠变成一片片绿洲。
当时有人劝王季青换个清闲的工作,她却说:“这种工作我干是最合适的,谁让我是王司令员的老婆呢!”
1953年春,王震夫妇调回北京工作。身为将军夫人,身为一名老战士,王季青完全可以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些轻松的工作,但她却没有这样做。王季青回北京后选择当一所普通中学的老师,一干就是11年。
王震夫妇被调回北京后,居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冰窑胡同,他们一家再加上两个工作人员,住7间房,有些紧凑。三个儿子挤在一间仅有五六个平方米的房子里,夏热冬冷。
当时王震是铁道兵司令员,有关部门多次劝他搬家,但他始终不肯答应,一住就是3年。后来因为驻地没有车库很不方便,王震这才同意搬到成方街5号,但在搬进去之前交代说:“不用修缮,也不用装修,之前是什么样,我住进去还是什么样。”
没过多久,王震夫妇来到江西红星农场工作,这段也是他一生当中最难忘、最沉重的日子。1971年,王震夫妇从红星农场回到北京,他被任命为国务院业务组的列席成员,负责冶金部黄金总局的工作。
回到北京后,王震还和之前一样,住的是旧房子,也不宽,直到1975年王震全家才搬到六部口翠花湾9号。这个院子本身是前后两个院子,前院有14间房,后院比前院多了三五间。
王震知道后,对工作人员说:“前院的房子我不用,你们到时候在中间砌一道墙把两个院子隔开。前院还能住一家,我们一家后院就足够了!”
王震当了国家副主席后,还住在那件不是太新的房子里。由于经常有外宾来拜访,因此不少同志都劝他换一间新房子。王震说:“这个条件已经够好了,比沿岸的窑洞强多了,也比南泥湾和开荒时的条件好多了。就算适合普通百姓相比,也不知道强出多少倍来。”
王震除了在住方面很节省外,他到外地视察,还不喜欢坐卧车,而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坐面包车。
一次在湖南邵阳,王震不知道前面有警车,后来发现警车又是鸣笛,又是粗暴地赶走群众,他非常生气地让车停下来。但王震没有办法制止警车,便让司机将警车甩掉,转头选择另一条路线走。
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必须要有警车开道,王震就会提前交代说:“你们不要动不动就鸣笛,不要搞得地动山摇的!”
王震向家里人交代说:“我的车是公家给我办公用的,只能我上班、开会用,你们谁也不能私自用!”
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准备筹办一个教师奖励基金会,以此来表彰教师的功绩。为此,工作人员专门拜访王震,请他担任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
王震笑着说:“我从来没有跟组织要过官,这次要讲讲加钱了!要我当名誉我可不干,要干就去掉‘名誉’两个字,做个有职权的理事长!”成为基金会的理事长后,王震言出必行,带头为基金会捐款,每个月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他的妻子王季青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100元。
1993年3月12日,王震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他去世后,王季青将他生前每月工资中的200元,共11750元捐赠给教师奖励基金会,她自己也坚持从自己的工资中,每个月拿出100元捐给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