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来,生物医药处于资本寒冬,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情绪体现在很多从业者身上。
数据拿出来都有点吓人:
2018、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风投和私募募资达到172亿美元;
2020、2021年减少到162亿美元;
到2022、2023年,降为45亿美元,比2018—2019年暴跌84%。
还有人统计出来,近三年,中国股市生物医药板块的市值蒸发了近6000亿元。
寒风瑟瑟之中,有没有能看到希望的地方?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拿到了一些融资数据。
2024年,业内知名的苏州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 竟然还有近40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楷拓生物、鼎科医疗的融资级别都是亿元,这个成绩不得不令人惊叹。
再顺手检索了一下,更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24年,国内新药领域共计发生投融资事件共超过180起,而在苏州BioBAY这小小170万平米的产业园内,就有近40家企业累计融资36亿元!
而在BD交易方面,苏州BioBAY的成绩也同样亮眼。
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融资环境的变化,BD交易额已经超过了IPO融资额,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BioBAY内亘喜生物、宜联生物、亚盛医药等企业纷纷达成重要合作30起,累计交易金额达107亿美元。
其中特别是亘喜生物,开创了中国Biotech并购史上第一单,以12亿美元、62%的溢价成为第一家被跨国药企并购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
确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也促使了我们想研究一下:
为什么寒风之中,苏州的这面旗帜能屹立不倒,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
02.
成立于2007年的BioBAY,是苏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现在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BioBAY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3项位列全国第一,足以证明实力。
它的厉害之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创新”。
比如创新产品,这绝对是评判一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就拿今年来说,BioBAY的创新药械利好消息频传,为行业发展提振了信心。
举几个例子——
智核生物研发的人促甲状腺素注射液智舒嘉®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填补了国内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空白。
兴盟生物研制的I类创新药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克瑞毕®获批用于成人狂犬病病毒暴露者的被动免疫治疗,这个产品是国内首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狂犬病鸡尾酒抗体。
信迈医疗研发的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系统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它是全球首款可标测肾神经的肾动脉射频消融类产品。
信达生物研发的达伯特®(氟泽雷塞片)获批,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填补了40年国内治疗空白……
说到底,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具有革命疗效的高价值创新药基本由外企研发生产。
近几年,这种现象逐渐被打破,一批本土创新药企正崭露头角,而在这个过程中,BioBAY逐渐成长为了国内创新药的中坚力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BioBAY多年前就已经引进了不少前瞻技术企业,面对突发情况,总是能在园内找到相应的“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新技术。
这是什么?
这,就是创新的储备。
BioBAY的人说,他们会对已经入驻的存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链接更多海外资源,尤其是对接跨国企业,吸引其关注园区内的创新产品,同时加大跟基金的对接。
“大浪淘沙的时候,真正的好产品总有基金公司愿意投资。”
诚哉斯言!
03.
注重创新之外,BioBAY的“造园理念”也值得一提。
BioBAY跟北京、上海的园区不一样,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创业基因”,引入小企业,慢慢起步。
慢,意味着稳健,而稳健的背后是BioBAY作为地处苏州的生物医药园区,在与集全国资源的北京、上海同台竞争时,只能在招商、管理等方面做精细化运作。
资源不够,服务来凑,这或许是BioBAY始终稳居前三甲的关键。
多年之后的今天,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博士仍感叹,如果没有BioBAY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信达生物的成长之路将更为艰辛。
2001年开始创业的博瑞生物老总袁建栋,开始的时候一没资金二没生产场地,但来到BioBAY就感觉寻找到了知音,这些园区人懂自己的想法支持自己的决定,感觉是在和你一起“创业”,支持着博瑞一步步成为一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制药企业。
与国内同类型的科创载体相比,专业化的招商运营队伍正是BioBAY的鲜明特色。曾有园内企业评价,“在专业度方面,他们不输业内人士”。
“不输”的背后,是苏州人的学习精神,据了解,BioBAY现有招商团队20人,其中博士占比20%,他们和创业者一样,经常研究最前沿的学术文章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了解项目的技术、专利、产品抗风险能力。
形势在变,园区也在变。
比如BioBAY发展重点最初以小分子药物、仿制药为主,后来侧重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药物,近年则引入小核酸药物、mRNA项目,也关注人工智能、特异性抗体和抗衰等新方向。
但不变的是他们一开始的理念,所有跟生物医药相关的都是他们的聚焦方向,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生物医药是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到环保、危化品处理、厂房结构、人才供给、上下游的供应链,动物实验等多个方面,需要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BioBAY,企业会发现,在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能找到合作伙伴,而如果没有产业园区的这种“生态”,企业都要独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这种“生态”,现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BioBAY 170万平米内,聚集了650多家Biotech,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大健康的特色产业集群。
校园式的创新氛围,为企业提供从临床前到中试、临床、商业化生产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确实厉害!
04.
作为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生物医药从来都是朝阳产业。部分企业的兴衰交替,虽带来行业的分化波动,但总体仍保持“上扬曲线”。
近年来,一句话在业内广为流传——
“生物医药想搞成,一定要去苏州”。
后来,还有一个更加朗朗上口的版本:
“说到苏州,就想到生物医药;说到生物医药,中国一定是苏州”。
这样的口碑,得来并不简单,而背后,是苏州的“定力”,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生物医药一直是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长期看好、重点扶持的产业。
作为苏州眼中的“第一产业”,从去年开始生物医药也得到了政策的进一步加持:
2024年8月,围绕生物医药,苏州诞生一支专项母基金。江苏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成立,目标规模60亿元,存续期为15年,聚焦创新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3个月后,商务部印发了《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从顶层设计上“赋能加码”,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苏州银行也有相关贷款计划,苏州银行界对生物医药也非常了解,知道药物拿到1期、2期临床批件意味着什么,为此设计了临床批件贷、知识产权贷款等,以轻资产、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支持Biotech发展。
未来3年,BioBAY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载体和企业双双倍增的目标——
即提供200万平方载体,汇聚1000家企业。
眼下,BioBAY已经建设到第八期,后续BioBAY会加大、加快物理空间载体建设的力度,并建设智能化生命科学物业管理系统,未来也将重点关注高端医疗器械、核酸药物、新型递送平台及技术、蛋白降解PROTAC、基因/细胞疗法、ADC等新型抗体等方向。
BioBAY,还是在低调稳健地前行,尽管从外面匆匆一瞥,除了一座金黄色的标志性建筑,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每一栋楼里,都涌动着一股奋勇创新与迎难而上的胆略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