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8年,战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合纵伐秦行动拉开序幕。魏国犀首公孙衍奔走列国,成功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组成声势浩大的反秦联盟。这是纵横家“合纵”战略的第一次实践,目标直指日益强大的秦国。然而,这场看似势在必得的联合征讨,最终却以联军溃散、惨败告终,成为战国合纵史上一大遗憾。
当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不断东侵,魏、韩等国首当其冲。公孙衍敏锐意识到,单凭一国之力难以抗衡强秦,必须联合诸侯共同出击。在他的游说下,魏、赵、韩三国作为主力积极响应,燕、楚两国也象征性加入。然而,联盟内部隐患重重——楚国与秦国关系暧昧,燕国远在北方,实际参战意愿薄弱,而东方强国齐国更是冷眼旁观,拒绝加入。尽管如此,联军仍集结大军西进,直逼秦国东部门户函谷关。
面对五国来犯,秦国采取固守策略,依托函谷关天险顽强抵抗。联军虽人数占优,却因指挥混乱、各国心怀鬼胎而进展迟缓。楚军率先动摇,未等决战便撤兵回国;燕国本就敷衍了事,见战局不利更无战意;真正与秦军交战的只有三晋军队。秦军抓住联军分裂的时机,在函谷关外发起反击,大败魏、赵、韩联军,并在次年的修鱼之战中乘胜追击,斩首八万,彻底粉碎了这次合纵攻势。
这场失败的合纵伐秦,暴露了六国在面对秦国时的致命弱点——利益不一,各怀异心。公孙衍虽成功促成联盟,却无法让各国真正同心协力。而秦国则凭借地利、外交分化与军事韧性,化解了首次多国围剿,进一步巩固了崛起之势。此战之后,合纵抗秦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常态,但六国的分裂与短视,终究未能阻挡秦国统一的脚步。公元前318年的这次尝试,成为后世合纵运动的前车之鉴,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对抗强秦,仅靠形式上的联合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