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毛泽东同李敏在香山
在毛泽东的子女当中,他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女儿李敏都在苏联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从小接受的都是欧式的教育,加上苏联人开朗、豪爽的性格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上都比较西化。
毛岸英在回忆起刚到延安时的状况时就曾经说道:“我刚到延安的时候,感到各方面都很别扭,在生活上也不习惯,风土人情都不了解。我又从小在外边流浪,是在无拘无束中长大的,再加上在苏联养成的待人接物上的习惯,我们都欧化了,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延安人看我也别扭,我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刚回国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在表现西方人的特点。与人交谈的时候,谈到高兴之处就会毫不顾忌地哈哈大笑,遇到听不明白的问题时,就会耸肩、摇头、摆手。在跟人聊到重点的时候,就会用各种手势来加重说话的语气。
这些行为动作让毛泽东给看见了,他很不高兴,认为这是毛病,得改。
一开始李敏还不是很在意,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后来她意识到,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因为每当她做出手势动作的时候,她就会感受到一双灼热的目光盯着自己,那就是毛泽东的双眸。
毛泽东会一直盯着女儿的动作,把她盯得都不好意思了。毛泽东这种锐利的目光搞得李敏非常莫名其妙,也令她很不自在。李敏想不明白自己的这些动作为什么会惹得父亲不喜欢,她去问父亲,毛泽东对她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在长辈面前,在年级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起来。慢慢地,她也逐渐习惯了中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过,从小到大使用的习惯,总是没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彻底根除的,在有些特定的时候,李敏还是会忘情地手舞足蹈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她只要一抬手就能看见父亲冷峻的目光。这时,李敏就会立刻收起手来,马上改正。
苏联人跟人交往,无论是老幼妇孺、长辈晚辈都喜欢直呼其名,但是中国的文化当中,直接叫别人的大名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于是毛泽东就教育自己的女儿:“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你喊他伯伯、伯母、叔叔、婶婶;老一点的,要喊老爷爷、老奶奶;跟你年级差不多的,你就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要么就喊同志。不能随随便便就直呼人家的大名。”
听了父亲的话之后,每当看到长辈,李敏不在直呼其名,而是非常尊敬地称呼他们。
“周伯伯好!邓妈妈好!”
“朱爹爹您好!康妈妈您好!”
……
李敏刚到北平的时候,正值五月份。由于在苏联居住了很长时间,五月的北平对于李敏来说已经非常热了。苏联严寒的气候令她养成了耐寒怕热的习性,在她看来,这个时候仿佛就进入了夏季。
年轻的李敏看着身旁的人们,有的穿着毛衣,有的穿着绒衣,还有的穿着棉衣、棉裤,小小的脑袋充满了疑惑,难道他们不觉得热吗?
在李敏眼中这么好的天气,这么大的太阳,他们又住在香山这么好的地方,简直就是在过夏令营。这种苏联时期的生活,中国的老一辈们是难以理解的。她对周边人的穿着打扮感到奇怪,但是也没有想太多,爽朗的性格令她有点我行我素。
李敏可不想浪费这么难得的天气,要知道在苏联寒冷才是主旋律。她给自己换上了从苏联带过来的小短裙、小背心,光着胳膊、光着脚丫,在院子里的林荫小道上奔跑、玩耍,累了就去院子中的躺椅上躺着晒日光浴,休息够了就又去玩耍。这一切都正好被毛泽东看在了眼里,他立刻意识到了女儿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于是,毛泽东就把女儿叫到了身边,对她说:“你这身打扮,成何体统啊?要改改哩!”
刚刚回国的李敏并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她也不明白什么叫做体统,她只好抬着头疑惑不解地望着自己的父亲。不知所措的她不知道怎么改,也不知道哪里不对了。
毛泽东并没有批评女儿,也没有着急给她解释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关切、和蔼地说:“娇娃,现在的天气还太凉,不可穿得那么少,会着凉生病的。这儿的风很硬哩!这里不兴光脚丫,这地方又不平,莫把娇娃的脚扎破了,快把鞋子穿上。”
后来,毛泽东又把叶子龙叫了过来,向他交待了一番。李敏并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不过很快就有了答案。
没过几天,毛泽东就给李敏送来了稍微洋气一点的白底蓝花的连衣裙。这种衣服在苏联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北平可是基本没见有人穿的。除了连衣裙,毛泽东还给女儿买了一双小巧的皮凉鞋,虽然这双鞋稍微有点小,穿着小脚趾疼,但是李敏还是开开心心地把父亲送的鞋子穿上了。
毛泽东看着李敏的这一身打扮,笑眯眯地,非常地高兴。李敏也看着自己的这一身打扮,虽然她并不是很理解,但是心里想着:“这大概就是爸爸说的‘成体统’了吧!”
毛泽东的家教一向是非常严格的,他对孩子们教育的方式也都不尽相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可以直接告诉他,让他迅速地改正,立刻学到正确的做法。但是对于年幼一点的孩子,毛泽东则会在点滴当中,让孩子逐渐体会到他的用意。
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对待幼小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之中逐渐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让她在潜移默化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归属感、认同感。
参考资料: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