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74师2万俘虏,遭华野各纵队哄抢,险些酿成损失2万人的大败

潘凤说历史 2023-10-14 23:06:0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7年,陈毅和粟裕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在孟良崮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战役,不仅消灭了曾经让老蒋称为“王牌师”的整编74师,而且还击毙了师长张灵甫、俘虏近两万人。然而,就是这两万人的俘虏,却险些造成了我军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大败。

老蒋的“王牌师”

古代皇帝身边都有自己的亲信精英部队所组成的御林军守护皇帝的安全,老蒋虽然不是皇帝,但他却曾经把74师当成自己的“御林军”,由此可见,老蒋对于74师是极为倚重的。

老蒋的麾下曾经有五支“王牌部队”,其中包括老蒋的嫡系部队新1军和新6军,还有“宠”出来的18军、“练”出来的第5军,74师的前身74军是这些队伍中号称战力最强,是“打出来”的74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以三军大元帅的名义对国民军队进行了重新安排和部署,当时老蒋就把自己信赖的俞济时提拔为74军的军长,下辖51、58两个师四个旅,一共21000多人。

王耀武是老蒋在黄埔军校时就已经看中的“将才”,他也的确在北伐以及对红军的作战中给老蒋立下不少功劳,带兵打仗也的确很有一套。当时王耀武担任51师师长,曾经给老蒋当过侍卫的俞济时担任58师师长兼任74军军长,但实际作战部署都听从王耀武的安排,所以老蒋实际上是把74军交给王耀武带领。

在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曾经长时间和德国合作,不仅购买了大量的德国武器,还有很多德国军人在国民政府军队中担任教官。当时全国被称为“德械师”的部队就有十多支,不过很少有成系统全系列的德械,74军下辖的两个师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支全德械师中的两支部队。

装备精良、名将挂帅,74军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淞沪战场上的主力。面对装备、素质都要强于中国军队的日本兵,74军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战斗力,在其他防线纷纷撤退的情况下,74军是为数不多的依然坚持在防线上的部队,就连58师的新任师长吴继光都战死在前线。

淞沪会战结束之后,日军乘胜追击直接向无锡、南京继续挺进,74军用损失近5000人的残部继续与日军进行抵抗,在无锡等地多次对日军进行阻击,无奈兵力悬殊,只能一退再退。

1938年3月,兵力得到补充的74军重整旗鼓,在山东、苏北地区和日军再次进行战斗,参加了著名的徐州会战和兰封会战。尤其在兰封会战中,74军首创用狙击手和步兵结合、利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炸毁日军坦克的战法,并且成功地炸毁了4辆日军坦克。

在武汉会战中,74军58师死守万家岭,用一个师的兵力顶住了日军两个联队的轮番进攻,在坚守两天两夜之后,原本8000多人的一个师在多次补充兵力后,只剩下了不到500人,但是日军也付出了1万多人的代价。

因为74军的顽强抵抗,给大部队的整体大反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74军是淞沪会战中国民军队中的“中流砥柱”。不久之后,王耀武成为了74军的军长,又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死守云头山、收复官桥,并且还把日军34师团的师团长击毙,给当时的抗日战士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的74军是充满热血的、让人敬佩的队伍,是无愧于“抗日铁军”称号的队伍。然而,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这支抗日队伍却成为了老蒋的私家军队,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毫不意外的失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俨然成为了战胜日寇的主要领导人,不仅大张旗鼓地从美国接受了大量的武器支援,还别有用心地对部队进行了调整,一面着手开始抢着接受日军的投降,另一面开始秘密调动军队企图发动二次战争。

1946年,74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师长由曾经代理58师师长的张灵甫担任。张灵甫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曾经考进过北京大学历史系,写得一手好字。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的一股书生气,才让他有了一个书生将军的雅称。

不过,张灵甫这个书生的身上却有着让人很难理解的两种不同性格。一方面,他虽然是书生出身,但是却能够带兵打仗,在衢州时和日军血战三天三夜,在浙赣会战时收复了瓮安、在常德又收复了黄石和九溪,称得上是战功赫赫;而另一方面,他却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因为怀疑自己的妻子是共产党而直接从背后将其枪杀。不过从中也不难看出,张灵甫对于国民党是近乎于偏执的死心塌地。

内战爆发之后,老蒋集中30余万人的兵力对华东、苏皖解放区进行攻击,这时已经装备大量美式装备的74师则是进攻苏皖地区的主力队伍。

都说通过一支部队的状态就可以看出来部队领导人的性格,这一句话当真不假。当初王耀武带领队伍时74军整体表现出来的状态都还是比较顽强的,而现在的张灵甫不仅是老蒋眼中的红人、中将师长,而且还是当时首都南京的警备司令,可以说是风光无两。74师的战士们也开始变得骄纵,凭借“王牌师”的身份经常和其他兄弟部队发生。

不过,74师还是有骄傲的本钱,在进攻苏皖解放区中心淮阴地区时,74师凭借武器优势占领了淮安,随即又在涟水给解放军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让74师和张灵甫不知道的是,一场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1947年5月,毛主席给华野的电报中指示“不要性急、不要分兵,等待时机、制造时机”。粟裕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保持忍耐和耐心,终于等到了汤恩伯命令汤恩伯命令黄百韬兵团25师和张灵甫的74师为进攻中心,向华野所在地猛扑过来,粟裕敏锐地感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时机已经到来。

5月14日,毛主席在给华野的复电中指示,“及时歼灭74师的判断极为正确。”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之后,陈毅和粟裕下定了进行一场歼灭战的决心。

粟裕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认为当时我军整体兵力处于劣势,但是如果能够挡住两边的援兵,那么就能够对突进的74师形成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于是在粟裕的安排下,由叶飞的1纵和王佳楠的8纵穿插到74师的两侧挡住援兵,陶勇和许世友的4、9纵队从中间进行“虎口掏心”,王必成的6纵在后面形成围堵,完成最后一击。

74师所处在的位置是在孟良崮,周围有黄百韬和李天霞等支援部队,最远的距离也不过100公里,最近的则才10公里多一些,虽然中间有纵队做阻拦,但是两天的时间本应该能够感到救援。不过,因为74师和张灵甫的人员并不好,所以原本就已经勾心斗角的几支部队相互之间并没有及时进行支援,等到想救援时已经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就这样,74师在解放军紧密团结地协作下被分割、包围、全歼,张灵甫因为自大、骄傲而失去了逃生的机会,最终成为了在解放战争中被击毙的一名国民党将领。

险些由战俘引发的大败

虽然粟裕的“虎口掏心”策略取得了成功,74师被全歼,同时也俘虏了近2万名敌军,但当时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毕竟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解放军各部队也都有着很严重的减员情况,周围还有数倍于我们的敌军正在逐步紧缩,企图形成对我军的包围。

正是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华野采取了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快速、大量吸收战俘。

早在解放战争打响之前,中央军委就对战俘的转变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指示和详细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普通的俘虏士兵都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选择是否留在解放军队伍中继续当兵,那些军官如果愿意留下也可以留下,但是如果不愿留下的则需要听从解放军的安排进行生产教育。当然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教育之后才可以编入队伍。

然而,这一次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部队中减员情况比较严重,而从74师俘获的俘虏就有接近2万人之多,这些都受到过专业军事训练的士兵,如果能够很快补充到队伍中,势必会很快恢复部队的战斗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下,这一次的争取战俘过程采取了简化的流程,也就是少了很多的甄别和再教育工作。

在战俘人员中,并不是全部都是作战人员,还有很多的非作战人员,比如军需官、文书官、司务长、军医等这些文职人员比较多,当然还有一些政工和谍报人员。

当时的部队中,那些谍报人员是比较复杂的一类人,在平常时期经常都是人们表面上笑着奉承,却在暗地里恨得牙痒,尤其当这些人被俘之后,特别害怕被别人供出来是谍报人员,因为在解放军的队伍中这些人员也都是被重点审查的对象。

但是这一次,因为时间紧张,导致并没有对战俘人员进行很严密的审查,以至于在战俘人群中有一部分政工人员和谍报人员通过改变身份的方式潜伏了下来。而正是这些已经成为战俘的人,却差一点酿成了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惨败。

74师在孟良崮被击败之后,残余的部队成为了解放军的战俘,在简单地甄别和政治教育之后便成为了各部队纷纷“抢夺”的资源。很快这些战俘转身一变成为了解放军的队伍,补充到了各个部队中,在部队中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了解放军的数量。

根据相关记载显示,每个团能够分到180多名战俘转编的战士,整个部队基本能够达到13000多名战斗人员,另外再加上后勤和其他岗位人员可以达到2万多人,而当时的华野人员也不过3万多人。

另一方面,因为在战场上的失利让老蒋恼羞成怒,重新调集大军对华野进行包围,准备一雪前耻。蒋军各部也在被老蒋痛骂之后行动变得快了许多,同时调用了大量的飞机和重炮对解放军进行了袭击,一路从苏皖追到了山东地区。

原本粟裕准备让叶飞和陶勇率领1纵队和4纵队从临沂、蒙阴等地进行大规模穿插,从而实现分割敌人,给大部队的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是偏偏当时又赶上了接连好多天的大暴雨,导致鲁南地区多个地区爆发山洪,1纵和4纵两个队伍的穿插任务被糟糕的天气所阻,原本穿插的两支队伍也成为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对象。

然而,那些隐藏在队伍中的谍报人员这时却开始在队伍的战俘人群中开始了不断的挑唆,于是在那些原本就习惯了国民党生活的一些战俘思想发生了动摇,甚至在一些战斗开始时临阵倒戈发生了叛逃的情况,直接导致这两支部队战斗力大幅度受损、士气大跌,在面对国民党追兵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最终在8月1日强渡泗河和大部队会和摆脱了敌人的追兵。

根据战后的统计,华野在这一次被称为“鲁南突围”的战斗中损失了接近2万人,是解放战争以来极少数的“败仗”。

虽然在战后总结中将这场战斗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天气原因、战略部署原因,但是这些战俘的革命信念不坚定、临阵投敌的行为也是导致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从那之后,战士们更加注意对于战俘的甄别,经常会通过检查战俘脚底板的方式辨别对方是真正的大头兵还是伪装的军官,同时也加大了对战俘的再教育政治工作的力度。

结语

74师的惨败和鲁南突围的教训,这些都是战争所带来的宝贵经验,同样也是血的教训,为后期对战俘人员的甄别和再教育以及团结感化工作,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的胜利不仅仅靠我们坚强的战斗意识,还要靠来自敌人内部的瓦解。

参考资料

《从鲁南出击到苦战突围》吕哲民

《孟良崮战役中的俘虏兵》刘子君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