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伯利亚风雪遇上朝歌城烈火,她是《封神》里最孤独的棋

小花and唐茶 2025-02-06 13:51:27

当守岁的红烛泪尽天明,方觉那些围炉夜话的暖意,不过是被年轮刻深一圈时簌簌落下的时光碎屑。

工作后的团圆总似浸在晨雾里的走马灯,明明还氤氲着饺子的热气,转眼便化作行李箱滚轮与站台汽笛交织的离歌……

收!煽情结束,打工人现在一整个怨气满满!一想到要上班,人都要炸了!

但是,咱们先把想摔碎闹钟的冲动收一收,不如在上班之前再看点烂剧烂片压压惊。

其实,打工和看烂剧烂片同理,都是培养大家在废墟中找乐子的能力。

实在不行,就学学姜子牙的职场智慧:该钓鱼时钓鱼,该封神时装死。

2月4日,《封神2》在太原举行路演活动时,现场观众情绪激动,直言不讳地质问乌尔善:“为什么封神的口碑两极分化,你想过没有?我们作为路人一直在给你说好话,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如此尖锐的质疑,导演乌尔善只能选择沉默,这种刻意回避在观众眼中俨然成为创作心虚的注脚。

对于浸润在《封神演义》文化母体中成长的中国观众而言,这场耗资数亿的视觉盛宴本应完成传统文化符码的现代转译,却在解构经典的过程中暴露出创作团队对原著精神谱系的认知裂隙。

魔改后的剧情非但未能构建新的阐释维度,反而消解了原著深邃的哲学思辨。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处理更显仓促,重要角色沦为推进剧情的工具符号,其性格发展轨迹因叙事留白过多而丧失说服力。

尤其是核心人物姬发的蜕变过程,本应层次分明的觉醒之路被简化为突兀的立场反转,心理动机的断层使得这场本可成为史诗范本的角色弧光沦为机械的剧本指令。

而殷郊三头六臂的法相具象化呈现,更是让人质疑主创团队将东方玄学意象降维处理为好莱坞式的异化视觉符号。

当特效预算吞噬了剧本打磨的创作周期,当商业考量凌驾于叙事逻辑之上,《封神》系列暴露的已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瑕疵,更是影视工业时代创作者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法则的永恒命题。

那些散落在社交平台的理性批评,或许正是重建中国神话电影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镜鉴。

我们对电影的失望何尝不是对生活的隐喻?就像精心准备的方案被老板魔改,期待已久的项目变成精神内耗。

影视作品的口碑分化,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世界价值分裂的娱乐化投射——我们都在不同维度经历着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撞。

从妖姬到生灵

即使《封神二》有千般不是,也不可否认《封神一》带来的东方魔幻美学的震撼。

当《封神》的帷幕缓缓拉开,一个颠覆性的妲己形象在银幕上苏醒。

娜然没有像历代演绎者那样执着于展示狐妖的魅惑,而是用动物性的肢体语言构建起一个远古生灵的生存本能。

这个来自异域的演员,用充满陌生感的表演撕开了被礼教规训千年的神话表皮,让观众得以窥见神话原型中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在传统叙事中,妲己始终是父权文明精心打造的欲望容器。历代影视作品中,她或是祸国殃民的妖妃,或是为爱痴狂的少女,但这些形象始终被困在男性凝视的牢笼里。

娜然版的突破在于彻底剥离了“红颜祸水”的道德枷锁,让角色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命状态。导演乌尔善在幕后特辑中透露,娜然为观察狐狸的习性观看了上百小时纪录片。

这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准备,让她的表演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动物性真实:匍匐时的肩颈曲线、嗅探时的鼻翼翕动、舔舐伤口时的舌尖震颤,每个细节都在重构观众对“狐妖”的认知。当她在雪地里睁开双眼的刹那,我们看到的不是妖媚的诱惑,而是初生兽类对世界的懵懂探索。

当妲己不再是祸乱的符号,纣王的暴虐便失去了替罪羊。电影通过角色的“非人化”,反而达成了对人性更深层的拷问——真正吞噬王朝的,究竟是狐妖的魅惑,还是人性深处的贪婪与暴戾?其中,娜然最具突破性的表演,在于她将台词压缩到极致,转而用身体构建起完整的叙事语言。

她创造性地将当代舞蹈的肢体控制、野兽派的动作美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融为一体,这恰好暗合了《封神》重构东方史诗的野心。据统计,全片妲己的台词不足20句,但她的肢体始终在诉说:被封印时的痉挛抽搐,初获自由时的肢体舒展,疗伤时的生物本能,每个动作都是角色内心外化的象形文字。

这种表演方式与当下影视剧推崇的“炸裂式演技”形成鲜明对比。在血染白衣那场戏中,娜然没有哭喊咆哮,而是用逐渐僵直的指尖、失焦的瞳孔、抽搐的嘴角,演绎出生命流逝的残酷诗意。另外,娜然带有混血特征的面孔,意外激活了华夏神话的原始基因。当这样的面容出现在殷商巫觋文化的语境中,反而比标准的中式审美更贴近上古的真实。

异乡孤勇

东方冒险

2016年,19岁的娜然拖着行李箱降落在北京机场时,包里只装着两本皱巴巴的汉语教材。

这个来自俄罗斯的姑娘不会想到,未来五年她将经历上千次试镜失败,更不会料到某天自己会成为中国神话中最具争议的女妖化身。

在白天跑剧组、晚上啃台本的日常里,她最怕听到“太像外国人”的婉拒。直到遇见了导演乌尔善。

《封神》选角团队被她的舞蹈功底与眼里的野性吸引,而娜然则用5个月闭关研究狐狸纪录片、临摹古画、苦练中文,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银幕上的惊鸿一瞥。

当娜然带着斯拉夫血统的深邃轮廓演绎中国千年狐妖,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使得娜然的名字在热搜榜上炸开了锅。

有人惊叹她颠覆传统的狐妖演绎,也有人质疑“外籍演员能否诠释中国经典”,更多人痛批这是在“毁经典”、“西化妖女”。

还有人从她银幕初现的瞬间截取“不伦不类”的动图,在短视频平台病毒式传播,形成“娜然妲己挑战赛”的奇观。

首支预告片里被群嘲的“狐步舞”,还成为了全网玩梗素材。表演培训班流出的视频被恶意剪辑,“数字小姐”的标签在热搜榜高悬三天,即便后来证实视频经过拼接,舆论早已完成有罪推定。

中文采访时的卡顿被解读为“不敬业”,微博上晒出的书法练习被质疑是摆拍作秀,再加上有网友扒出娜然曾经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不当言论,使许多观众感到极度不适。

在民族情绪高涨的舆论场,这个口口声声说着“我爱中国”的外籍演员,似乎更难得到认同。

并且,还有网友爆料娜然19岁时在夜店认识了房祖名并且与其与谈恋爱,还称她情史丰富,交往过多个富二代男友。

总之,这个女人,并不简单。然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当全网都在等待她的辩解时,她却选择消失在公众视野。

娜然就像她扮演的九尾狐般,在谩骂声中完成了当代娱乐圈最惊险的生存进化。

娜然团队没有选择危机公关的常规套路,而是将舆论痛点转化为展示窗口,让黑粉的质疑成为展现蜕变的最佳注脚。

中文不好,那就更加勤奋地练习。剧组人员后来透露,她每天凌晨四点开始中文特训,在横店片场逮着武行学京剧身段。

路演现场突然飙出的标准京片子,直播时对《封神演义》典故的信手拈来,B站上流出的方言版妲己配音。她用诚意让谩骂化作掌声。

当观众从审判者转变为解读者,那个被符号化的“妖女”突然有了血肉,豆瓣短评区开始涌现“欠娜然一个道歉”的声浪。

或许,这个异乡孤勇者能给困在“中年焦虑”“颜值内卷”中的普通人一丝启示:接纳自己的“异质感”,将疏离转化为凝视世界的棱镜;在速朽的流量游戏中,选择以笨拙的姿态深耕。

////

在这个热搜记忆只有7秒的时代,我们看到了娜然近乎倔强的沉默。

如今站在路演舞台的娜然,依然带着西伯利亚寒流般清冷的气质。她的美丽之下,是西伯利亚风雪淬炼出的韧劲。

这个曾因中文不好被群嘲的姑娘,终于用东方哲学给出了最漂亮的回应。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或许我们该学会在按下发送键前,给“异类”留出破茧的时间。

0 阅读:0

小花and唐茶

简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生活不易,偶尔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