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之初,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顶点。1945 年,他访问北平,北平街头挂满了小商贩用红布制作的三角旗,十数万青年夹道欢呼,热烈欢迎这位抗战领袖。1946 年,他飞抵上海,同样是万人空巷,民众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但仅仅三年后,国民党的 400 多万主力部队便被中共击败,蒋介石众叛亲离,狼狈地逃至台湾。
对于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蒋政权自身的无能,有人觉得是毛泽东谋略过人,还有人觉得是国际因素,如苏联对中共的援助和美国对政府的漠视。但实际上,关键在于政府自身政治根基的瓦解。
回溯抗战前,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获得了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击败了众多地方势力与反蒋联合力量,将政治影响力扩展到西南各省,结束了袁世凯死后中央政权的混乱局面。同时,在财政、金融、法律制度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编制全国性财政预算体系、统一税务机构、实现关税自主,提升了财政能力;建立中央银行体系、推进货币改革,增强了对外贸易实力;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司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这些举措为蒋介石赢得了上流人士与普通民众的支持,胡适、储安平、郭沫若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表达对他的认可。
然而,十四年抗战如一场巨大的风暴,彻底摧毁了政府的根基。战争致使沿海富庶地区沦陷,关税、盐税和统税这三大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大幅减少。为维持战争开支,政府不得不滥发纸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失控。物价飞涨,工薪阶层深受其害,军人、公务员和教师的收入锐减。1940 年,国统区公务员、教师及士兵收入的三分之二被通胀吞噬,到 1943 年,公务员收入不足战前的十分之一,教师和士兵的收入不足五分之一。
经济困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政府行政体系逐渐瓦解。公务员因收入微薄,出现严重怠工甚至大量出逃。以警察系统为例,四川长警逃亡率接近一半,新补充的人员缺乏培训与经验,使得整个行政体系无法正常运转。农村地区的管理陷入混乱,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粮食产量大幅下滑。
抗战胜利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统治根基。对企业征收大量新税,加上通货膨胀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商品倾销,民族资本纷纷破产,企业家们对国民党由拥护转为厌恶。工薪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蒋介石政权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外,政府对沦陷区不合理的接收政策,让沦陷区民众财富瞬间缩水,对政府的期盼化为泡影,转而站在其对立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持久的战争往往使参战国的民众陷入极端贫困,为共产主义理念的传播创造条件。一战期间,通货膨胀和食品短缺促使沙俄、德国和匈牙利民众转向支持布尔什维克革命,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共产主义革命和匈牙利共产主义革命。二战后,欧洲的赤贫化和社会结构崩溃,点燃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火焰,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共产党力量迅速壮大,英国工党也凭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台。
中国的抗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猛烈。战争削弱了以传统家庭为主的社会结构,大量流亡青年成为政治宗教团体招揽的对象。中共党员人数从 1937 年的 4 万激增至 1945 年的 121 万,中国青年党、“一贯道” 等团体也迅速发展。通货膨胀使民众赤贫化,“均富” 理念深入人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泛传播。
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本应休养生息、安抚民生,却仓促投入内战。相比之下,战后法国、意大利通过发展经济,平息了共产主义运动;陈诚在台湾实施稳定民生措施,也使共产主义运动走向瓦解。而蒋介石不顾行政体系瓦解和经济恶化,强行武力剿共,最终导致政权迅速崩溃。由此可见,蒋介石政权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其政治根基崩溃的必然结果。
国军抗日不能叫坚持应该叫中国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