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和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有的教育学家认为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

习得性无助
许多学业失败乃至人生受挫的青少年,大部分的源头都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
习得性无助的是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的,研究生们把狗放到一个试验箱中,箱子中的地板上通上电源,如果狗跑到箱子的另一边就会关掉电源,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狗并不会跑到箱子的另一边避免被电击,而是消极无助的坐在通电的地板上,动也不动就这么一直被电着。
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狗的无助感并不是因为电流引起的,而是因为对电流无能为力这件事儿导致的。其实也是我们人类面对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时,经常连尝试都不尝试直接放弃了。
在20世纪70年代,测试抑郁习得性无助感实验中,悲观者更容易向无助感屈服,同时这一类人群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比较高。

相反,乐观者会抵御无助感,即使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候也不会马上放弃,而是积极的寻找方法。
所以乐观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难得可贵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如果你的孩子是乐观的,那么他一定可以做的很好,不会看到困难止步不前,也不会因为一次两次小小失败就否定自己。
我们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高中生因为考试的一次失利,就跳楼了。有的女孩子因为恋情破碎选择轻生,还有很多少年犯,他们很多过激的行为背后都与习得性无助有关。
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其实乐观这种品质是从小就可以养成的,悲观也同样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呢?
其实可以从孩子们对于原因的解释风格上来判断。当一件坏事情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们通常会认为坏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原因是永久存在的,而乐观的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相信导致坏事情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
悲观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通常会非常的无助:天啊,我的成绩怎么烂,我该怎么办?我回家会不会被妈妈骂,我怎么这么笨?

其实有的孩子心态不好,真的不是孩子的过错,有的家长会以考不好就不让你上学为理由来威胁孩子,每次孩子考试都非常的害怕,压力非常的大。
稍微考的差一点就非常的恐慌,甚至不敢回家。带着这种心态去中考发挥失常,然后高三再去高考,紧张的都能昏过去,结果还是发挥失常,模拟一本的分数结果考了个三本低分,整个人好像丢了魂一样,觉得自己非常的没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乐观的孩子通常不会因为一次失利而否定自己,他们通常认为自己考试失利的原因可能是复习的不到位,下次只要努力一些自己肯定可以考的更好。
悲观的孩子通常认为坏事情来自自身个性上的缺点,乐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情、坏心情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
悲观的孩子通常会这样:“所有的老师都不公平”、“我运动时笨手笨脚”、“没有人喜欢我。”
乐观的孩子通常会这样:“语文老师不公平”、“我的篮球玩的不好”、“丽丽不喜欢我”。
有些孩子可以把困难灾难化,这是最可怕的,所以在生活中总是能看到很多想不开的孩子,当他们生活中的一条线断掉后,他们的整个生活就散掉了。

所以乐观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品质,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另外还有一点乐观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的,所以就算孩子有悲观的倾向也可以通过方法让孩子们获得掌控感,这些方法等后面几章再慢慢和朋友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