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流量”里:胖东来销售额150亿变景区,代购肆虐体验感下降

歖欢说趣事 2024-11-29 16:46:43

想象一下,你开了个超市,本想着好好做生意,服务街坊邻居。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还都是外地游客。这大概就是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最近的日常了。

许昌:从"假发之都"到"网红超市圣地"

说到河南许昌,放在前两年,大家脑子里蹦出的关键词可能是"假发"。是的,你没听错,这座城市曾经以"中国假发之都"的名号在互联网上横行。但现在?许昌摇身一变,成了"朝圣胖东来"的网红打卡地。

要说许昌这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吧,说实话,有点像空调房里的西北风——干净是干净,就是没啥特别的。甚至连个5A级景区都没有。但谁能想到,一个叫胖东来的超市,硬是把许昌给盘活了。

"不情愿"的网红超市:年入150亿的烦恼

于东来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开个超市也能开出"景区"的待遇来。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胖东来今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46.38亿元。这个数字要是放在A股商贸零售行业,能排到第七名。不得不说,这波"被动营业"来得还挺猛。

但是,成名要付出代价啊。周末和节假日的胖东来,简直就是一场"人从众"现场直播。想去胖东来购物?请先查询实时路况。因为从离店1-2公里开始,你就得做好和车流搏斗的准备。有网友吐槽说:"停个车都得半小时起步,这是买东西还是在练习心态?"

进店之后,情况也不见得好到哪去。"排队2小时,购物10分钟"已经成了标配体验。那些自营品牌的货架前,简直就是"流量密集区",挤得跟春运似的。不少网红商品更是处于"永久缺货"状态,仿佛在暗示顾客:想买?下辈子吧!

代购大军:"薅羊毛"进行时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群体——胖东来代购大军。这些人简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淘金者,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随便打开抖音搜索"胖东来代购",好家伙,300多个账号齐刷刷地站成一排。更有甚者,取名"xx在胖东来"、"胖东来搬运工",看起来像是分享日常,实际上却在默默经营着一门好生意。

这些代购的生意经也是别出心裁:轻的东西加价2-4元,重的比如洗衣液加价5元,要是买个食用油,那就得多掏10块钱。虽说加价不多,但架不住量大啊!据说有些代购一个月能卖出几十万的货,这生意,不比上班强?

有意思的是,有个叫"许昌东来精选"的账号,粉丝才4万出头,却在30天内直播27场,带货销售额竟然达到了250万。这效率,怕是连于东来本人都得咋舌。

"被迫成名"的于东来:想低调都不行了

要说最尴尬的,可能还得是于东来本人。本来想好好经营个超市,结果硬是被互联网推上了"神坛"。在河南,胖东来就两家店,一个在许昌,一个在新乡。这么"佛系"的扩张速度,放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但问题来了,胖东来已经不仅仅是个超市了,它变成了一个现象,一个符号,甚至是一个"景区"。每到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朝圣者"们纷纷赶来,就为了体验一下这个被称为"商业乌托邦"的地方。

"流量困局":不想红也得红

现在的于东来,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有趣的困境:不想红也得红。胖东来的服务是好,但超大的人流让这种好服务变得有点"力不从心"。顾客们要么被困在车流里,要么被困在人流中,原本引以为豪的细致服务,在庞大的客流面前,多少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更让人头疼的是代购问题。这些打着胖东来旗号的代购,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干脆售卖其他渠道的商品,这对胖东来的口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不得不说"的未来

现在的于东来,就像是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保持现状?但现有规模显然已经不足以承接如此庞大的客流。扩张?可这又违背了他一贯的经营理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有时候"不想红"反而会让你更红。于东来和他的胖东来,或许正在经历着一场"被迫营业"的修行,而这个故事的结局会如何,恐怕连于东来自己都说不准。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超市能火成景区,这种操作也是绝了。要是哪天你去许昌,记得带上两样东西:一个是购物袋,另一个是充足的耐心。因为在胖东来,你不仅要买买买,还得排排排。这大概就是"网红超市"的打开方式吧!

0 阅读:0

歖欢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