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下诏废黜皇太子胤礽,当时康熙24个儿子,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最后在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四阿哥胤禛继位,为雍正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九子夺嫡”。而也是因为这件大事的影响,导致当时的清朝国库空虚,仅存白银800万两,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竟然还从中挤出了288万两白银,仿造北京故宫,在河南的焦作市武陟县修建了一所庙观,是为“嘉应观”。
正所谓一座嘉应观,一部治河史。嘉应观在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的杨庄村,位于黄河岸边。古代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武陟恰好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多次决口,雍正就曾被康熙指派去武陟决堤堵口。而嘉应观便是雍正为了纪念筑坝堵口成功、祭祀黄河龙王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黄河龙王庙”,是历朝历代耗资最多、规格最高的龙王庙观,被誉为“黄河小故宫”。而治理黄河成功或许也是雍正在“九子夺嫡”中成功的因素之一。
一进嘉应观的大门,便可以看见一个六角重檐的大亭子“御碑亭”,仔细观察的话,便会发现这个御碑亭是圆顶大伞形状,而且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颇似一顶清代皇冠,而亭中柱上正是刻着康熙的话“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而亭下的铜碑正是“三绝两谜”中的大铜碑,此碑高4.3米,24条龙缠绕,碑刻的是雍正亲书的治理黄河碑文,共431个字,称得上是“天下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而此碑还有一个奇妙之处,在大铜碑的两侧各有一个缺口,可以清晰看见这一块铜碑里面是铁胎,而要知道铜包铁这种浇铸技术是非常难,铜和铁的熔点、凝固点和膨胀系数等等参数都是不同的,以当时的技术,这些工匠是如何手工浇铸出这一块铁胎铜面碑,这个谜题至今也无从得知了。而这一块铜碑下面是一只独角“河蛟”,蛟头还有一个与黄河想连的小洞,从此洞可以了解黄河水涨水落,颇为神奇。
而这第二绝便是嘉应观中大殿的“彩绘龙凤图”,此图绘在大殿内藻井上,由33只凤和32条龙组合而成,非常精美,而且是纯满族风格的彩绘,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就连故宫都没有此这类型的“彩绘图”,而据专家考据,当年的圆明园或曾有过类似的图案,但可惜被烧毁,因此嘉应观的“彩绘龙凤图”便是仅此一副,堪称为无价之宝。而奇妙的是,这大殿到现在也有近300年历史,但是到现在少有飞鸟蚊虫、不见灰尘蛛网,因此也被称之为“无尘殿”,这也是一个谜团。
而中大殿东边钟楼的二楼正中有一口大铜钟,名为“八卦定音神钟”,这就是第三绝。此钟重达2吨,钟身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而它的奇妙之处就至于,按照八卦图的顺序依次敲击的话,其钟声会发出八种不同音阶的声音,敲击力度大一点的话,甚至在黄河对岸的邙山都可以听见声音。而禹王阁前的灵石碑其实也有这种效果,轻敲石碑,其声如磬,非常好听。
而禹王阁的“齐缝墙”并是这第二谜,这种墙是错位叠压垒砖而成,而不是相互咬合,其从下到上通体只有一道齐缝,但是墙壁依旧不歪不斜,而且坚固异常,颇为神奇,倒是有点暗合现代才被发现的沉降收缩缝作用,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厉害的。其实嘉应观还有很多谜团,比如说严殿门口雍正写的“嘉应观”为何“应”字为单人?禹王阁顶端房脊中间为何有个“佛”字?东大殿前的两棵椿树为何一模一样?对这些感兴趣的话,不妨亲自来嘉应观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