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并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让学生具备数学计算能力,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是以教材的方式呈现,是数学教学的依据,但在教学中一定把握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到生活。
一、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数学老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作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出现的,老师应当是数学生活化方式的来源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教学,老师一定要实践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找到正确的结合方法,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的逻辑概括能力不够高,所以通过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变得形象容易,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取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认识长度单位”一节内容时,由于之前学生对这一知识没有理性的认知,所以开始学时感觉很难,这时老师可以这样处理: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出一个难题,请你们在不借助尺子的条件下来测量出自己的课桌的长度。
这时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有手来测量,有的说可以用手臂来测量……似乎方法很多,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起来,然后开始测量课桌的长度。
“认识长度的单位”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在没有任何认知经验的前提下,老师运用身边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到学习中来。这里老师没有先入为主地介绍长度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二、老师要从生活细节中来筛选数学教学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要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关注到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首先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细致研究,把握每个知识点,找到教材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结合点。这里要清楚,虽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生活中的所有素材并不是完全和数学相关联的,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做好选择,选出那些积极的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教学素材。
比如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体检时,老师要求学生要测量自己的身高,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旧知的复习,因为这是关于长度内容的运用,让学生做好统计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等等,这都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知,同时也学以致用,发现数学知识不单是考试中运用,数学知识就围绕在自己的身旁,这样一来就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老师要从教材中寻找数学生活化的内容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编写是根据教学标准、教学计划来进行的,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许久,而且新课改也倡导教材中内容的选取应当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实际教材的编写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不能全面地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做到将生活与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材中的例题虽源自生活,但总是千篇一律。比如问到相遇问题时,总表述为“从乙地到甲地”或“从甲地到乙地”,太过普遍,没有具体化。所以作为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教材,能从教材中寻找出生活化的内容,让教材发挥出其更大的价值。
比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节内容时,老师可设计这样的预习任务:周五同学们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老师不知道哪一个电影院可以坐下我们全年级的同学和老师,所以,同学们下去调查一下你家附近哪家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
这个学习任务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关联的,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调查激情。因为一提到电影,同学们自然会高兴起来,抱有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去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一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过100以内的数字,在计算座位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新授课时老师一定会问到学生任务进展的情况,并且就没有完成的同学询问原因/这样一来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出“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新课内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将学生最有兴趣的内容引进数学当中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并能反映生活,并最终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这是新课改理念的特点和宗旨。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就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