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比赛一结束,跑群又炸了锅。
某位大神冲进前三,底下却不是祝贺,而是——“他肯定吃药了”“又搞关系进的名额”“他公司请教练一年十几万,你比个啥?”你看,这不是庆功,是内斗。
跑者之间的“互撕”,正在悄然成为赛道之外的另一场较量。
看似是“实力对比”,其实暗藏“情绪博弈”。竞技场本该纯粹,结果却多了火药味、算计心,甚至是嫉妒的硝烟。我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现象。

先给你几个例子,看看到底扎不扎心:
某女跑者破三,评论区不是“好厉害”,而是“她老公给她配的训练计划,不算数”。一个男生半年从430提到330,群里直接私信:“你是不是吃药?”新手刚刚进个班,背后就有人酸:“又一个花钱买PB的”。这些故事,熟不熟悉?是不是也发生在你的圈子里?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注册人数超700万人次,其中90%为业余跑者。人多了,竞争自然就多。但问题是——竞争不等于攻击,进步不等于造假。
为什么跑者间会出现这样的“敌意”?
这事儿,还真得从心理说起。
一是心理不平衡。当你训练一年只进步五分钟,而别人三个月提速三十分钟,那种“凭什么不是我”的愤怒会像钉子一样卡在心口。久而久之,不满变成质疑,质疑变成讽刺,讽刺变成攻击。
二是攀比心理作祟。这不是简单的“我也想变强”,而是“我不能看你比我强”。跑步应该是对抗懒惰的过程,结果却变成了对抗彼此的竞技。你在追时间,他在盯你;你跑进SUB3,他发朋友圈:“数据不准”;你请了教练,他说你“靠钱砸”。

三是身份焦虑。尤其是一些在圈内“混久了”的人,曾经是大神、是领头羊,但后来被一波又一波新手超越,心态崩了。他们开始质疑一切新面孔的成绩,企图“找回存在感”。
但说到底,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眼光,太在乎他人评价,却忘了跑步本来的意义。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两类跑者:
第一类:内卷型跑者。
他们跑步不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挑战自我,而是为了赢别人。他们盯着别人的配速,截图别人的成绩,研究别人的鞋子,怀疑别人的训练,最后却忘了看看自己的心率表和步频。
第二类:成长型跑者。
他们不在意你跑得多快,只在意自己有没有进步。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失败,乐于祝贺他人的成功。别人的PB,是他们的动力,不是他们的敌意来源。
一个是被外界牵着鼻子走,一个是脚踏实地往前冲。一个在计较,一个在成长。
你是哪一个?
来点数据说话:
根据《中国马拉松蓝皮书2024》报告,**在马拉松赛事中,PB进步超过30分钟的跑者,占比仅有6.2%,**而且这部分人中,超过80%是配合科学训练、配速策略+教练指导完成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飞跃”,其实背后有迹可循。
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只要你“进步快”,那就“不正常”;只要你“资源多”,那就“不公平”。
这其实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别人的结果,看不到别人的投入。只看到别人的光鲜,看不到别人的痛苦。
你没看到他凌晨5点起床跑早课;你没看到他放弃社交、放弃聚餐、一年没喝酒;你也没看到他每次抽筋后的自我怀疑、掉速后的懊恼失落。
所以你选择了“攻击”,而不是“学习”;你选择了“讽刺”,而不是“靠近”。
真心讲一句:你酸的,不是他,是你自己没做到的那份坚持。

再举个更现实的例子:
两个跑者,起点一样,半年后,一个PB 3小时20分,一个还卡在430。前者每天记录饮食、心率、训练日志,找教练,请体能师,练核心,补力量;后者只跑大圈,不热身、不拉伸、配速全靠感觉。
你说,谁的问题?
别把别人的努力,当成对你的冒犯。
所以,作为跑者,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这个“内斗”问题?
第一,审视自己的情绪。是不是你看不得别人好?是不是你对自己不够自信?跑步这件事,终究是和自己较劲,不是和别人死磕。别把“他跑多快”当成你的压力源。
第二,用数据说话,用训练验证。质疑别人的成绩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你不如去复刻他的训练计划,试试能不能坚持三个月。如果不能,那你没资格酸。
第三,少说一句酸话,多跑一公里。攻击别人带不来PB,阴阳怪气也换不来Sub3。你的时间花在哪,成绩就在哪。嘴上功夫厉害,不如拿出表格做分析、心率搞搞清楚、节奏配速再校一遍。
第四,多交朋友,少树敌人。跑步圈其实很小,今天你怼的人,可能明天就是你请教练团队的一员。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才是共同成长的唯一解。

最后,送给所有跑者一句话:
你跑得快,不是为了踩别人;你跑得慢,也不代表你差劲。
跑步本该是清风徐来,是在奔跑中找回自我,而不是在嫉妒中迷失方向。
别让别人的进步,变成你的烦恼;更别让无谓的内斗,磨灭了你对这项运动最初的热爱。
我们终究不是在和别人比赛,而是在时间里塑造更好的自己。
还在看别人的步频?不如,现在就出门,跑一圈,跑出属于你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