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主任回国后,西方传来消息,整个欧洲高层,都想来北京谈一谈

安筠聊国际 2023-03-01 07:07:00

在王毅主任结束欧洲之行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高层,均对外透露了他们即将访华的消息。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日前表示,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可能将在2023年上半年访问中国。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和中欧关系,我们可以推测,欧盟高层访华要谈的不外乎俄乌冲突和双边合作这两项议题。但问题在于,哪个优先级更高?

【消息来源路透社】

值得一提的是,米歇尔此前曾单独访华,但他一人却没法完全代表欧盟,所以也不能跟中方敞开了谈。

不过跟冯德莱恩同行的话就不一样了,以欧盟的组织构架来看,两人一个是欧盟最高决策机构的领导人,一个是欧盟行政部门的最高执行官,他们访华,其实是中欧之间最高层级的互动。

这似乎对于中欧关系的复苏,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但访问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谈了些什么,又达成了些什么,尤其要看,米歇尔跟冯德莱恩之前又说过什么。

【冯德莱恩和米歇尔是欧盟治理结构中最具影响力的政要】

米歇尔去年12月访华时就提过,希望重新平衡中欧关系,深化中欧合作。同时,还称希望中国利用对俄罗斯所谓的“影响力”,推动俄乌危机的结束。说白了就是希望中方对俄罗斯施压。

至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月初还表示,希望有合适的时机可以访问中国,同时还对中国做出承诺,称将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重视中欧发展,保持高层对话推动多领域交流。可在中国发表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和针对俄乌危机的十二点立场之后,冯德莱恩却预设中俄结盟,表示对中国的中立立场表示质疑。

结合上述表态,我们不难看出,米歇尔与冯德莱恩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欧盟内对中国的矛盾态度,既想与中国做生意,又对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尊重中国立场。将俄乌冲突跟中欧关系混为一谈,主次不分。这也是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通病。也给中欧关系人为设置了瓶颈。

【俄罗斯炼油厂】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被限制了能源出口;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不得不花费高昂代价,开始痛苦的能源转型,而北溪管道被毁更是断绝了欧洲与俄罗斯重修旧好的可能。

长年累月对乌克兰的援助也让欧洲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其实很希望俄乌冲突早日结束。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预设立场的欧盟并没有话语权,真正有能力对俄乌冲突产生影响的,也就只有中美俄三个大国。美俄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那欧盟就只能寄希望于中方“选边站”。

但“选边站”并不符合中方的战略利益,也违背了中方一贯的劝和促谈立场。本来在“止战”这点上,中欧的立场其实是一致的,双方可以谈。但是,对战争导因的立场不同,对结束战争的方式理解不同,导致了中欧无法就俄乌问题继续谈下去。另外,欧盟国家中大部分也是北约成员国,对北约的东扩行为,其实是既得利益者,忽视了此举对中俄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安全威胁;

【德国计划向乌克兰交付 14 辆豹2A6 主战坦克】

说到底,欧洲国家希望的战争结束是以俄罗斯失败为前提,但中方坚持要照顾到各方安全关切。这就导致中欧双方对于事件的解决途径,也无法达成共识。

欧盟必须认清楚一个事实,强迫中方“选边站”,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俄乌冲突如果扩大化,致使全球出现阵营化对抗格局,那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这也是中国一直在竭力避免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在俄乌事件里,中国的选择和建议更有利于地区发展。欧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迟早要吃亏。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表示希望尽快访华】

除了对中欧关系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欧盟内部也各自有各自的打算。说到底,欧盟是一个组织,不是一个国家。有想要跟中国加强合作的,自然也有试图跟着美国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的。所以在意见偏差下,针对中国及俄罗斯在相关事件上无法达成共识,也是导致欧盟跟中国的合作出现瓶颈的原因之一。

是重新平衡,还是继续深化对华关系,都需要欧洲国家先调整对华态度,尊重中国的底线和红线,摆正心态来看待跟中国的合作。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表示正着手准备欧盟高层访华事宜】

中国对于跟欧洲的合作,其实一直秉承着相互开放合作,抵制脱钩的原则。中欧愿意加强高层互动,并促进双方交流也都说明,两国有合作的意图。只是,中国的友好不代表欧洲国家可以从不理智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立场。简言之,中欧关系和俄乌冲突是两码事。想要贯通中欧交流渠道,欧盟就不能也不该把乌克兰问题和其他问题混为一谈以此作为筹码或者要挟。

说白了,中国的态度决定了中欧合作能否进行,但欧盟的做法决定了中国的态度。如果欧盟在中欧关系中,一直无视中国关切和立场,持续不断地“既要……又要……”,那么中欧关系能否跟想象的那样回温还尚未可知。

0 阅读:0

安筠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