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借陈桥起义之机,开创了新的封建社会——大宋,虽然大宋是举世公认的秦,汉,唐三国齐名,但其实早在三百多年前,宋人就已经完成了一统。
不但没能一统天下,还被几个大族逼得不得不分裂成两个宋、宋两个,光是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大宋其实也没什么可得意的!
那么,大宋的赵匡胤,是不是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呢?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赵匡胤对宋朝初期的两件大事!
1,有关如何统一
九六年,赵匡胤自立为王,赵匡胤虽然自立为王,但却自成一派,赵匡胤麾下的势力,不下五股。
因此,在真实情况下,五代十国时期,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世”,而是“乱世”。
像赵匡胤南疆,南方是吴越、南汉,而西南则是后蜀、荆南、北汉、湖南、福建,各有一方诸侯,而西北则有党项、西夏,更重要的是,北边还有一个实力雄厚的辽。
赵匡胤现在正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时候,如果不能将事情办好,那么整个大宋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2,藩镇割据之争
五代十国之前的鼎盛,最后却因为藩镇割据而破灭,赵匡胤可是深有体会,赵匡胤深知五代十国的苦楚,所以他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化解这个矛盾,免得自己这位大宋皇帝也步上后尘。
宋初赵匡胤虽然击杀了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又击溃了南唐,又击溃了蜀国,但是,他也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些外敌,却无法完全避免,那么,赵匡胤又要面对一个新的难题了。
1,用“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求解统一问题
赵匡胤建国之初,便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一统天下,此时恰逢湖南总督周行逢去世,赵匡胤便趁此良机,于九六二年一举拿下,正是赵匡胤的“先南后北”之策。
到了963年,他已经完全收服荆楚,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于是又开始向南进发,想要一举歼灭南边的势力,可是赵匡胤刚刚收服南边,就在他打算一举歼灭北汉之时突然暴毙,让他的计划不得不中止。
宋太宗赵光义登上皇位后,就采取了北征南讨的策略,先灭了北汉,再攻辽。
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策略,其实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只要赵匡胤从北边开始,然后从南边开始,就可以将整个大宋都给吞掉,这也是为什么宋太祖“先易后难”的策略,可以说是为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原因。
2,赵匡胤对分封诸侯的具体政策
赵匡胤立国二年,曾经询问宰相赵普,如何防止朝野分裂,赵匡胤称自己登基以来,吃不下饭,吃不下饭,担心自己的皇位会不会被人篡夺,于是询问赵普,如何才能使中央更好地统一呢?赵普说:"只要夺其权,夺其财,聚其兵就可以了。"赵匡胤就这样做了。
首先就是掌握大权,具体来说就是分化大权,比如说将一个大臣分为三派、二派、三派,还有一些大大臣,也就是将一个大臣分化开来。
就拿郡县来说,除知州外,还有着通判,这官职就和知州差不多,可以直接插手知州的事情,毕竟这官职是大宋朝廷派来监督知州的,不可能一人独大,一人独大,一人独大。
比如,将“节度使”的权力,从原本的“地方”,变成了“中央”。
而枢密院又掌管兵书和虎符,有调兵遣将之权,而三衙亦有调兵遣将之权,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宋代的军制。
再加上地方部队的指挥者,频繁更换,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将、兵不识将、兵不识将,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举杯换帅”。
其次,则是要控钱控粮,也就是要把收税权下放给朝廷,以往的封疆大吏,都是由节度使把持政务,财政,兵权等大权,才有了现在的藩镇之争。
第三,赵匡胤在乾德三年八月,也就是九六五年,下诏,令诸将选拔出有勇之才,籍其名,调往京师,以补兵员之缺。
等到各地的精英都被抽调走,地方上的军队也就成了“厢军”,没什么太大的战力。这样一来,无论朝中、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再也没有一家独大的可能,赵匡胤的做法,也就完全杜绝了藩镇分崩离析的隐患。
首先,大宋作为最强之国,不管是人口,还是土地,都远胜于其它几国,而作为最强之国,自然是要攻击最弱之地,哪怕是一点点蚕食,也要先吃掉他们,因为他们在大宋面前,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赵甫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吃掉他们。
其次,吞并南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地盘,更多的子民,这样才能让宋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点,当年周世宗和柴荣也实行“先南向北”的策略,赵匡胤和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柴荣一党,当时赵匡胤还在犹豫,就找到了魏仁浦、张永德、赵普三位大臣,而剩下的两位大臣,都是柴荣在世时的直属部下,所以三位大臣的意见和柴荣一致,最终决定“先南后北”的策略。
第四,北边虽然是分裂的北汉,但实际上却是被辽人所掌控,赵匡胤如果向北进犯,必然会遭遇契丹军队,这样的局面对于一个刚刚建国的国家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最好是先从北边入手,再从北边突围。
事实上,这两个东西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还能让他们摆脱五代十国时期的纷乱局面。
赵匡胤实行“先南后北”和“中央集权”的方针,使地方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威胁到中央的权威,所以,地方上的战事很少,人民生活很安定。
这两条措施,使得大宋前期蒸蒸日上,甚至可以与辽国分庭抗礼,但是赵匡胤那一辈的帝王,一个个都只会守着皇位,毫无进取之心,哪怕是宋神宗王安石所做的改革,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作为开国之君,赵匡胤所采取的这两项措施,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赵匡胤实行的分权与集中权,虽说是从前朝那里学来的,但是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蹴而就。
而赵匡胤的继承者,却不学老祖宗,“愚忠”地坚持老祖宗的遗训,眼看老祖宗的遗训化作腐朽,既不能“刮骨疗伤”,又不能破坏旧训,于是赵匡胤的两次壮举,便为后世之人所利用,为祸一方。
总之,赵匡胤就算不是真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帝王,他在宋朝时期,也有不少政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功不可没。
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曾与赵匡胤共同抗击辽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由于赵匡胤生前所遗留下来的实力和底蕴,一直未能彻底摧毁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