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天最热闹的娱乐新闻,非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莫属。这部耗资巨大的电影刚在海外上映,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口碑雪崩。烂番茄新鲜度48%、IMDb开分2.4分(后来直接跌到2.0分),连迪士尼自己都臊得慌,连夜把评分给藏了起来。
可您猜怎么着?就在观众们骂声震天的时候,著名影评网站IGN居然给出7分好评,还夸这是"迪士尼十年来最佳真人改编"。这操作看得人直摇头——到底是观众眼瞎,还是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棕雪公主"惹众怒 选角翻车成笑柄
要说这版《白雪公主》最大的槽点,当属女主角选角。原著里那位"皮肤像雪一样白"的公主,愣是被换成了拉丁裔演员瑞秋·泽格勒。这位姑娘长得不差,可跟"白雪"俩字实在不沾边。有网友毒舌:"这哪是白雪公主,分明是狂风暴雨里捡回来的灰姑娘!"
剧组为了圆这个设定也是拼了。原著里公主因雪白肌肤得名,新版直接改成了"出生在暴雪夜"才叫白雪。这改名逻辑看得人哭笑不得——要按这个套路,生在台风天不得叫"台风王子"?赶上地震出生还不得叫"地动山摇公主"?
最离谱的是,明明王后由大美女盖尔·加朵扮演,电影偏要安排她嫉妒"棕雪公主"的容貌。观众看着银幕上两人的同框画面直摇头:"加朵往那儿一站,活脱脱就是白雪公主本主,这剧情根本立不住啊!"
要说剧组在服化道上的敷衍,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号称大制作的电影,皇宫寒酸得像农家乐,王国小得跟村头集市似的。白雪公主成天穿着围裙擦地板,偌大个皇宫连个使唤丫头都请不起。《纽约杂志》吐槽得狠:"这塑料布景配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服装,活像主题公园的廉价cosplay秀。"
二、改编不是乱编 观众不吃"夹生饭"
其实观众不是反对创新。新版让白雪公主不当"傻白甜",改成带领百姓反抗暴政的女领袖,这个思路原本值得点赞。可剧组非要搞"夹带私货",把好好一锅鸡汤熬成了"四不像"。
这些年迪士尼的选角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从"黑美人鱼"到"棕雪公主",硬是搞成了"肤色连连看"。要说给少数族裔机会本是好事,可非要生搬硬套到经典角色上,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有网友说得好:"想拍拉丁公主大可以原创个'辣椒公主',何必糟践白雪公主这块招牌?"
最讽刺的是,剧组一边喊着"政治正确",转头却用CGI技术取代了侏儒演员。以前的小矮人都是特型演员出演,现在直接电脑合成,这不是明摆着砸人饭碗吗?难怪业内人士痛批:"嘴上喊着平权,骨子里还是瞧不起特殊群体。"
主演瑞秋·泽格勒的采访更是火上浇油。她直言"害怕原版动画""只看过一遍",还得意洋洋地说新版公主"不靠王子拯救,要当女领袖"。观众听了直摇头:"连原著都不尊重,能演好角色才见鬼了!"
三、中国观众不买账 情怀牌这次失灵了
虽说国内还没正式上映,但点映预售已经透露出不妙信号。60多万的预售票房,看着还没隔壁国产小成本电影零头多。业内人士分析,这钱里估计三成是博主买票吐槽,三成是猎奇观众想看看"能有多烂",剩下的才是迪士尼死忠粉。
从平台预测来看,内地总票房估计1400万左右,比去年扑街的《小美人鱼》还少一半。要知道当年《美女与野兽》可是狂揽5.9亿票房,这次连零头都够不上,可见观众是真不待见这版改编。
要说国内观众最生气的,还是迪士尼"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就像网友说的:"包装得跟巧克力似的,结果一吃发现是屎味,能不恶心吗?"大家花钱进影院是想重温童年回忆,不是来看魔改毁经典的。
说到底,经典改编就像做菜——可以加新调料,但不能把主料换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流传85年,靠的就是纯粹美好的内核。如今非要强塞进各种"正确"作料,反倒丢了最珍贵的味道。
迪士尼要是真想搞创新,大可以创造新IP。非洲公主、拉丁女王、亚洲侠女,什么样的故事不能讲?非要拿经典开刀,最后落得两头不讨好。就像老话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这话送给新版《白雪公主》再合适不过。
眼下电影还在上映,但看这架势,估计撑不过半个月。不知道您会不会去电影院"以身试毒"?反正老茶馆是准备把票钱省下来,回家重温1937年的动画原版——至少那里有位真正的白雪公主,在记忆里永远明艳动人。
椒盐女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