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在我国自古就被广泛应用于烹饪中,其肉质鲜嫩,口感滑腻,非常适合用作食材。
除了可以食用外,莲藕的用处还有很多,特别是它那根儿长长的藕杆,如果处理好了,其价值甚至比莲藕本身都要高。
就拿传统的印泥来说,印泥中就混有一种叫做“藕梗拉丝”的东西,那么这个叫做“藕梗拉丝”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会混进印泥当中,而且卖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
藕丝在印泥中有什么作用?印泥有一定的硬度,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强其物理性和美观性,常常会在里面加入一定量的成分进行调配,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成分便是藕丝。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藕丝派”中的印泥,其实也就是指这种掺有“藕梗拉丝”的印泥。
“藕丝派”又称作“细派”,是指清代时人们对各种印泥风格的称谓,而“粗派”则是将这种“粗派”称作“松派”。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位专门研究印章制作技艺的传奇人物被称作段吉兆,他所制作出来的“细派”印泥价格非常昂贵,以至于后来人们专门将其称之为“吉兆红”。
那么在制作这些传统工艺中的印泥时,又是如何将这些“藕丝”呈现出来的呢?
在当时传统工艺出产的印泥中,一般情况下是不直接将这些捣碎的植物纤维放入到粘稠的印泥内部的,而是会先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又或者干脆直接添加植物纤维。
在这些传统工艺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植物纤维就是艾绒,使用艾绒能使得印泥更加细腻通透,光泽感更加好看,增强其耐用性,所以也成为了最常用的一种支撑和吸附材料。
然而由于当时造价原因过于昂贵,而且葫芦产量又少,因此很少有人会愿意将熬浆葫芦掺入到印泥中。
以至于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在后来更换成其他物品后,这些材料不再使用时早已失传,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植物纤维却仍然存在。
而这些物质之所以能用于传统工艺中的印泥,不单单是因为传统工艺中的印泥浓稠物质稠密,还与当时古人们处理技术水平有关。
也就是说古人们在处理这些植物纤维后,会将其捣打成非常细小细线状的物体,然后在加入粘稠物质的过程中,让细小的线状物体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粘稠物质中,并不会让其集中出现于某个地方,这样也不会影响粘稠物质与植物纤维之间的融合,并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不会因为植物纤维过于明显影响观感。
所以我们在使用传统工艺中制作出来的印泥章盖好印时,能够看到清晰可见图案,而不会因为浓稠物质与植物纤维深度融合而看不到图案了。
当然,为了进一步了解一些具体操作,后来经过调研得知,在传统工艺中制作印泥时,可能使用过另一种植物,那就是丁香,在古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香料可供选择,所以一般情况下像丁香这种香料一般都被用来进行祈福和招财等仪式,而不太具备实用性。
因此人们就会将香料与植物纤维置于同一处进行混合,在混合过程中,师傅需要根据香料和植物纤维之间配比进行推土,同时不断捶打,使两者融为一体。
这样通过长期沉淀后,其气味便吸附在植物纤维上,因此这种印泥虽然好,但作坊小型化后,由于除掉香料后,再加上捶打时间较长,其价格便格外昂贵,甚至有些贵到无法一般人能够接受的程度。
而当时那些真正掌握了这种技艺的人,不单单是段吉兆,还有其他具备同样水平的人,他们制作出来的“藕丝”印泥甚至一度比黄金还要贵。
藕丝织布。除了可以作为制作印泥的原材料,藕丝其实还可以用于织布,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做“藕丝布”的衣服,其外观和性能优于普通布料,但是它制作起来极其繁杂。
众所周知,袍服是汉人的一个标志性服装,不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对于袍服裁剪起来都是极其讲究的,但从选料开始就异常繁琐。
首先袍服需要用缁衣、青白、葛麻、麻等织物进行缝制,而其中的缁衣则是用黑色棉布或者是黑白斑织物缝制而来的。
由此可见,即便是制作服装这样简单的一件事,在当时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费劲尽力才能制作完成,所以面料越好的袍服其价值往往越高。
但是若是将藕丝布做为面料来裁剪袍服,其人工成本极高,甚至连当时那些达官贵人都称赞道人们穿上这样的衣服不但美观大方,而且透气性极佳,还能吸汗,因此受到贵族们极大的赞赏。
这就是因为藕丝布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先将鲜藕削好皮,然后切成薄片晒干,然后再通过捶打的方法将其捣碎,然后加水,使其成为浆液状混合物,然后加入到布料里。
这样制作出的袍服自然比其他面料制成的袍服更加优秀,但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极其珍贵,所以价格自然也就更高,比一般袍服要贵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