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年间,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皇帝沉迷长生之术,百姓笃信天罚之说,甚至连一场旱灾或洪水都被视为上苍的警示。在这般背景下,一位出身显赫却行为诡异的女子王焘贞,以“昙阳子”的道号轰动朝野——她宣称自己将羽化登仙,并在万众瞩目下离奇死亡,留给后世无尽争议。
王焘贞的父亲王锡爵是嘉靖年间的榜眼,官至翰林院修编,以正直清廉闻名。他曾在张居正权倾朝野时,冒险营救弹劾张居正的同僚吴中行,又在其死后拒绝落井下石,堪称士林典范。但这样家风严谨的家庭,却出了个格格不入的女儿。王焘贞出生时因难产险些丧命,幼年又染重病,痊愈后性格阴郁,常无故嚎哭。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厌恶诗书,反而沉迷道教典籍,成为族人眼中的怪胎。
按明代习俗,王焘贞十六岁时被许配给门当户对的公子。然而婚约刚定三个月,未婚夫突然离世。这场悲剧被王焘贞视为“天谴”,她拒绝再议亲事,转而宣称得到仙人点化,开始修炼辟谷、气功等秘术。家人以为她因丧夫精神失常,岂料她竟当众表演“灵魂出窍”,并预言自己将于万历八年九月初九正午“白日飞升”。
消息传开后,举国哗然。好奇的百姓、虔诚的道教徒蜂拥而至,想亲眼见证“凡人飞升”的奇观。那天,王焘贞身着道袍端坐高台,在数万双眼睛的注视下闭目长逝。有人咬定她服毒自尽,也有人坚信她羽化登仙。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死亡,将明代社会对神鬼之说的狂热暴露无遗——甚至无人追问,一个被家族冷落、被命运嘲弄的少女,为何只能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寻找解脱。
王焘贞的“飞升”闹剧背后,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窒息困境。父亲虽正直,却对她的怪异束手无策;世人膜拜她的“神迹”,却无人理解她的孤独。她的执念或许源自对现实的逃避,而明朝社会对宗教的盲目崇拜,最终让这场个人悲剧演变成全民狂欢。正如史学家所言:“所谓飞升,不过是她向世界告别的最后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