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有人说:人老了,手里的钱就像烫手山芋,捂太紧寒心,露太多闹心。
深以为然!老人的存款本质是晚上生活的保障,考验子女的人品,也考验老人的尊严。
人到中年背负三座大山:健康的身体,子女的教育,人生的投资。
老人晚年也有返贫三件套:不能自理的身体,家庭地位的不保,存款数额的不足。
人老了,老人手里的金钱,对于女儿来说,是对生活的缝缝补补。
但对于晚年的老人,却是晚年生活质量的保障,是唯一能够抓住的东西。
子女担心老人隐瞒存款,更在意老人一碗水端不平,担心老人上当受骗。
老人们的“花式防儿”,始于人到晚年发现:养儿不防老,不啃老便是孝顺。
为了避免老人的存款被三代人惦记,有些老人对子女哭穷,隐瞒存款,甚至主动“背债”。
人老了,到底需不需要跟子女说存款的具体数额?78岁的秦阿姨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我叫秦敏,今年78岁,退休多年,每月有7600退休金,老伴过世五年。
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大外孙也都要结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对我晚年生活很上心,这让我倍感幸福。
我的身体还不错,虽有些基础病,但还能自理,一个人独居不是问题。
老伴过世,儿女要给我安装监控,被我拒绝,我不喜欢自己在子女眼中太透明。
老大是女儿,她在外地工作成家,去年退休,想把我接过去居住养老。
我不愿意,女儿跟亲家夫妻居住在一个社区,每天忙碌自己家,还有公婆就够累的。
老二是儿子,跟我居住20分钟车程的距离,每周末会过来看看,陪我说说话,散散步。
最小的是闺女,跟我居住在一个社区,真正的一碗汤距离,每天都来转一圈,看看我。
我感觉三个子女都很有孝心,但他们三个也是各有各的艰难。
老大家是外孙,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便开始创业,谈了多年恋爱,就是不结婚。
儿子家的孙子也研究生毕业,考公上岸,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买婚房成为难题。
小女儿家的两个孩子,大外孙女已经上班,小外孙子还在读书,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我和老伴是老辈大专毕业,是当年国企单位里的技术骨干,工程师级别退休。
老伴在世,我们两个人的退休金收入每月可以存下10000块钱。
子女家谁有个短缺,我和老伴都会主动施予援手,但从不多给,能解决问题就好。
我们不要子女一分钱,但也不多给子女一分钱。
在前几年最难的时候,三个孩子都盯上我们的退休金,想让我们跟着他们轮流居住。
想我们把退休金援助他们的生活,这让我感受到,子女再多也未必扛得起父母的晚年。
见识过太多同龄姐妹家里,子女背负着家庭和职场压力,出现“逆向依赖”。
这样的子女需要父母资助生活,不仅养不起老人的晚年,还给老人晚年添堵。
很多老人有这样的共识:不论自己手里有钱没钱,都不跟子女说实话。
因为当老人没钱,很难度过子女无偿尽孝的考验,毕竟人性是相通的。
当你有钱,有很难避开子女们的“用钱”:孙辈人的成长,子女的房贷,老人续命的费用。
我有个姐姐,老伴走后,把房子过户给了儿子,存款给三个子女均分。
开启轮流居住养老模式,到哪个子女家,就把自己的退休金给谁家。
三年轮下来,每个子女家都住过一次,最终她宁愿选择去养老院,也不跟着子女生活。
有天我去养老院看望她,她拉着我的手说:千万不要跟子女说自己的存款。
也不要过早地把房子过户,钱和房不到最后,不要交出去,主动权留自己手里。
在我看来,处处缺钱的家庭,若知道老人手里的存款,难免会成为大家庭的“备用金”。
谁都惦记着,谁都想多分一点,甚至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
老人的存款终归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个人子女。
人心在此时也难经得起金钱的算计,亲情也会在这份算计中瓦解破裂。
我不主动告诉子女存款数额,哪一个子女跟我诉说生活困苦,我就伸把手。
不过我是会把这些记录下来,再找合适的时机,补偿给其他两个子女。
子女不怕给老人养老,也不怕老人没钱,就怕老人偏心,这个是最伤人心的。
我有四个外孙子女,我给每个人准备了50000费用,谁也不多给,谁也不少给。
大女儿家的外孙每次来看我,都会给我一个红包,有时是1000,有时是2000。
我把这些钱存入给他的账户里,也记录在本子里,这样,子女们看到就会明白。
过年过节,子女给我的福气钱,我也是存在他们各家的账户里,将来一起给他们。
而我给孙辈人的压岁钱,小红包,皆是我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
子女们知道我不缺钱花,也知道我手里有存款,只是不论多难,很少有人跟我借钱。
我也是通过子女间的言语猜测他们谁需要资助,默默地给予一份爱的帮扶。
人老了,到底要不要告诉子女存款具体数额?
我认为没有必要,但一定要有记录,若出现意外,要让子女第一时间知道存款在哪里。
不仅要详细记录存款的数额,还要写下在哪家银行,密码,以及自己这笔钱的用处。
在我看来,孝顺的子女不会惦记父母的存款,不孝顺的子女,父母给再多也不够。
晚年幸福,一是自己的健康,二是自己有支配存款的能力,三是对子女的包容和理解。
对此大家如何看,您会告诉子女具体存款数额吗?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