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春节美食脍炙人口。
成语“脍炙人口”当是古代饮食文化的语言文字体现。说“脍炙人口”,得从“脍”“炙”说起。
“脍”“炙”两字部首都从肉(月)。《说文解字》:“脍,细切肉也……从肉,会声。”“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脍炙人口”来自《孟子》。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脍”“炙”这两种吃法在汉代就流行,现在也依然受欢迎,像烧烤。

二
古代饮食烹制方式丰富多样,先秦就有烤肉和生吃了。孔子爱吃生鱼片,还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曹植描述过切鱼脍的高超技艺。曹植《名都篇》:“脍鲤臇(juàn)胎虾,炮鳖炙熊蹯。”那时生鱼片仍备受食客喜爱,其代表人物当属名士陈登。
苏轼是美食家。他因贪吃患眼病后,有人劝他别再吃脍。苏轼为难:如果不吃脍,就对不起嘴巴;继续吃脍,又对不起眼睛。嘴巴与眼睛都长在自己身上,哪里能厚此薄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