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6年历史传位十六帝,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和朱棣能硬刚压制文官集团?这事儿很简单啊!因为朱元璋和朱棣拥有对抗文官集团的有力竞争对手,那就是勋贵集团。朱元璋不必多说天不怕地不怕!打下江山之后,朝廷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勋贵集团。他们以开国军功自居,拥有强大的号召势力。
朱元璋和朱棣以勋贵为剑、厂卫为盾,用北征铁蹄驯服士大夫。
后世帝王困于文官集团:土木堡焚尽勋贵脊梁,张居正捆住万历手脚!崇祯地自尽时怒吼“文臣皆可杀”。历史早已写定答案:皇权的锋芒需以刀剑淬火鲜血开刃,而仁宣之后的龙椅只剩被笔墨雕琢的朽木。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明朝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
明朝文官集团,是明代政治体系中的核心权力群体,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儒家士大夫组成。他们掌握明朝行政权、监察权、文化教育权、对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力。

明朝文官集团的形成背景,是朱元璋废除丞相把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1380年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
文官内阁制度的兴起于明成祖朱棣,他设立内阁作为咨询机构,成员由翰林院学士担任。随着时间推移,文官集团通过内阁制拥有权力。朱棣永乐年间确立逐步填补权力真空,正统朝后内阁首辅实际行使宰相权。内阁首辅、比如:张居正逐渐拥有类似于丞相的实权,成为文官集团的核心。
文官主要通过科举,尤其是进士出身晋升,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八股文为主,确保官员具备统一的意识形态。文官集团遍布大明中央六部!比如:吏部、户部、地方州县、以及监察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翰林院则作为高级官员的储备库。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构成"科道官"群体,天顺年间定制御史110人,给事中58人,形成对皇权和宦官的制衡力量。

文官集团对皇权制衡机制:文官通过"封驳权"限制皇权,弘治朝六科驳回敕令达47次。万历朝"国本之争"中,文官集团迫使皇帝妥协历时15年。
嘉靖朝形成严嵩派与清流派对峙,万历朝出现东林党、浙党等派系,天启年间党争激化导致1625年东林党人案。
户部实行"一条鞭法"改革时,张居正任用潘季驯等专业官僚,隆庆至万历初年国库岁入从250万两增至400万两。
明朝勋贵集团:是以军功封爵皇室联姻为核心的世袭贵族群体。与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并列为明代三大权力支柱。勋贵集团通过开国、联姻、靖难、平叛等重大军事行动获得爵位,形成"与国同休"的特权阶层,其兴衰轨迹深刻影响着明代政治格局。

勋贵集团的构成起源,明朝初期间朱元璋分封功臣:徐达中山王、常遇春鄂国公、李善长韩国公、授予公爵、家族世袭罔替!沐英黔国公、家族镇守云南280年!形成最初的勋贵集团。
外戚与皇亲、皇室联姻家族!比如:马皇后家族、藩王后代、朱棣《靖难之役》后,封赏的功臣,也被纳入勋贵体系。
明中后期通过边疆战功晋升的武将勋贵,比如:戚继光未被封爵,但类似家族通过军功积累地位。
勋贵集团掌管五军都督府,洪熙年间都督府官员中勋贵占比达72%。垄断京营指挥权,正统朝京营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主官皆为勋贵。
勋贵集团分五等爵:公、侯、伯、子、男、明朝初期封爵63家,其中34家延续至没写灭亡。

有朱元璋存在,明朝勋贵集团也闹不出多大动静。而所谓的文官集团,在朱元璋统治明朝期间是不存在的。因为文官集团比起勋贵集团,那就差得远了啊!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后来朱元璋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开始对勋贵集团下手!这也导致文官集团有所抬头。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竟然无人可用。最后只能被一群文人所环绕,将皇位拱手交给了四叔燕王朱棣。
明成祖朱棣也是文武双全的马上皇帝,所以文官集团再一次遭到压制!朱棣所依赖的治世能臣,仍然是明军和勋贵集团!他依靠这些军人和勋贵完成北征蒙古。在一次又一次北征中,死死抓住明朝军事权力!以便制衡日益膨胀的大明文官集团。
朱棣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帝王,他左手紧握靖难勋贵的刀剑维持军事威慑,右手操控改造后的文官体系实施治理!脚下踩着建文帝旧臣的血泊树立权威。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平衡文官勋贵势力。

对于文官,朱棣只是借助他们来处理政务做个顾问参谋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公司的秘书工作而已。用时即用,不用时即可弃如敝履!此为明朝内阁之时。在朱棣朝时的权力格局之中,除朱棣本人及其勋贵集团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权力中心!那就是皇太子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在永乐年间监国理政,启用了大量的文官。文官集团在朱高炽的荫庇之下逐渐膨胀!到朱棣去世时,文官集团已有相当大的势力。
随后,大明战神明英宗朱祁镇一手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明初的开国勋贵集团被彻底一网打尽。此战之后,文官集团便成为明朝政治格局中一家独大的存在!以至于到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甚至可以借助内阁行使皇权!把皇帝架在火上烤!大明皇帝也只好启用宦官东厂和西厂对其加以制衡。
此举又造成宦官集团欺上瞒下,把持朝政!几番折腾,文官集团最终将明朝拖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两能动刀子绝不逼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