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当权者最推行的一种美德就是孝道。皇帝不仅让老百姓遵守孝道,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对太后极尽恭顺敬畏。那么,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如此推崇以孝治国的理念呢?
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百善孝为先!孝乃众善之首,天经地义的事情!强调孝顺有什么错?孝道当然没错!
但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不断向老百姓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肯定不会是简单的让百姓向善这个目的。
尤其你看中国的二十四孝里面,有好多故事让人匪夷所思无法理解,这已经不是孝道的问题了!这好像是被洗脑后的无条件的顺从。

孔子弟子有若尊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
孔夫子的弟子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子认为:为人孝顺友爱,很少有喜欢犯上作乱的。而不喜欢犯上的人,基本不去造反或者作乱。说白了就是封建统治者推崇孝道的根本原因,就是削弱治下百姓的抵抗意识!方便皇帝去管理他们。
“孝悌→不犯上→不作乱"构成儒家"家国同构"的理论基础。通过家庭伦理孝悌培养人的顺从性,自然延伸为对政治权威君权的服从。
孝道是对血缘父母,尤其是对父亲这个角色的一种权威认可。
血缘是人类的天然属性,一个人再无法无天基本上也会对父母敬爱有加,对兄弟姐妹关心怜悯。所以,宣扬孝道就是有了一个绝对永恒的普世价值,那就是每个人必须要听父母的话、听哥哥姐姐的话。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皇帝立储君必须立嫡长子的原因。《礼记·内则》载"家无二尊",在父权缺位时,嫡长子自然成为家族权力的代行者。

而在中国古代皇帝是什么呢?根据儒家《三纲五常》用道德确立身份结构。
三纲:语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雏形见于《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五常:董仲舒《举贤良对策》首次系统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德,整合孟子"四端"与荀子礼论。
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来说,皇帝是君父!在儒家还没有成为主流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君”就是世家大贵族、“臣”是小贵族、君臣就是亲戚关系。
战国时期的中国,“君”是主公主、“臣”是食客、大家是雇主和员工的关系。
虽然君臣有阶级之分,但等级并不森严。亲戚看你不顺眼,可以反抗!甚至可以取而代之。员工看你不顺眼,大不了一走了之,不伺候你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皇帝自然不是很舒服!于是古代的君主们,在孔孟儒家的礼法里面,发现了强调服从的伦理关系这个很管用。

儒家告诉人们:“这个世界运转的基础是三纲五常,而纲常的基础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
在家庭中,父亲作为顶梁柱,带领我们辛苦劳作保卫家园。而子女要孝敬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这样一来,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僚之间要像兄弟一样友善,上下级之间要像父子一样慈爱。
于是乎,在孔孟儒家思想的概念中,皇帝等于父亲、臣民等于儿子。所以,皇权的合法性追根溯源,就变成了孝道价值观的合法性。而要保证这个制度框架的逻辑自己正确,就必须强调孝道的神圣不可侵犯。
比如说:有人要造反!你对他说,不能造反!他问你为什么?
因为皇帝在古代是天子!古人认为:君王是上天选定的,代表天意来统治人间,因此称天子也天选之子。天子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他的决策和命令被视为天意所赐,不可违抗。

天子在古代被视为人民的父母,你爹呀!你怎么可能杀了自己的亲爹呢?你当然不会了!你身为子女对自己的父母喊打喊杀,这与禽兽何异?敢造反的人!自然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皇帝在大义上就已经压你一头了!要知道,孝道就等于人性!违背了孝道,你连人都不是了!你还造个什么反呢?于是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会来讨伐你!
君君:君主应尽到君主的职责,要像个君主的样子,具备君主应有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比如要有仁爱之心、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善于用人等。
臣臣:臣子应恪守臣子的本分,对君主忠诚,尽心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父父:父亲要履行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关爱子女、教育子女、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子子:儿子要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儒家孝道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与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所以,古人造反!除了那些大老粗以外不会跟你讲道理!大部分都要师出有名,打着清君策的名义去干!没人会直接把矛头对准皇帝,那就显得你这个人太不孝顺了。你敢指责皇帝会拿《三纲五常》定你的罪!你就成了大逆不道。
《三纲五常》对人性的压抑!比如:明朝方孝孺的愚忠拒为朱棣草诏遭道"诛灭十族"!朱棣当皇帝和朱允炆当皇帝有区别吗?不都是他们老朱家的天下吗?
方孝孺师出宋濂,主张“以道事君”在朱棣攻陷南京后,拒绝承认篡位合法性。面对燕王朱棣“诛九族”的威胁,仍以“便十族奈我何”回应。此行为被儒家传统士大夫,视为“杀身成仁”的典范。
这不就是彰显儒家“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害的吗?别人有什么错,要陪你方孝孺当牺牲品。

方孝孺以儒家道统自居,将朱棣的篡位行为定义为“逆天悖理”,其反抗其实是对建文帝个人的忠诚!纯属愚忠!可见纲常对士人气节的洗脑,明朝“连坐”多少人陪葬!
明朝《列女传》记载362位殉夫女性,徽州现存7834座贞节牌坊。
明代《大明律》中尊卑固化,奴婢律规定"奴婢殴主者斩",而"主殴奴婢勿论"。
在孝道《三纲五常》孔孟儒家思想的束缚下,古代百姓无法随意指责皇帝!更不敢轻易反抗皇帝。就像你无法忤逆辱骂自己的父亲一样,你会遭到世人之唾弃!
而这对于古代统治者皇帝来说,孝道不就是最有利的吗?
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到明朝和清朝都是推崇以孝治国传家世。所以,古代统治阶级必然反复强调孝道!
但是任何规则也都是用来打破的,如果这个便宜爹总是欺负你、虐待你、那他不仁、你自然可以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