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的所有内容,皆是参考网络资料并融入个人观点撰写而成,特此告知。 话语并非出自真心必定藏有鬼祟,事情发展违背常理必然存在蹊跷。雍子良犯下杀人罪行后,居然还能安然无恙地生活,甚至一次又一次躲开了法律的惩处。 然而当他又一次犯下严重的过错时,即便家族财力雄厚、权势滔天,也无力将他拯救了。想要杀人者抵命?没问题,只要有人甘愿代其受死。一名死囚被挑中,以性命为代价换得一笔钱财,此外还额外得到一份“豪门婚约” 。
然而当真正到了要赶赴刑场之际,他却陡然更改了口供。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宋朝时期的阆州,雍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家中拥有大量田产,家族子弟在官场广泛分布,衙门中有许多人都依赖他们的资助。
雍子良倚仗家族权势,肆意妄为,滥杀无辜。然而每次闯祸,家中都会拿出大量钱财,让官府不再追究。然而这次闹出的命案影响太过恶劣,就连官府都无力将其平息掩盖。知州猛一拍案:此次,定要让凶手以命抵命!雍家的人着急了,钱财已然起不到关键作用了,这可如何是好?知州言语中暗藏玄机:“只要在刑场上受死的是‘雍子良’,便没问题。”这话的意思再清晰不过了——你们自行去找个代死之人吧 。
雍氏家族迅速在狱中寻得一名死囚,给予其数额不菲的钱财,并且应允会让他的女儿嫁入雍家。对于一个马上就要走上刑场的人而言,这桩交易貌似绝对不会亏本。在他离世之后,女儿得以从贫困农家的普通女子摇身一变成为豪门儿媳,尽享一生荣华富贵。所有事宜皆已妥善布置,死囚变换了身份,雍子良被悄然送走,待风波平息后,再设法安排其“复生” 。官府之人对此事采取了敷衍、纵容的态度,毕竟动手杀人的是“雍子良”,如此一来,这事儿便算是有了个结果。
遗憾的是,阆州还有一人,并不买账。朱寿昌任职阆州通判,是个谁都无法将其收买的强硬之人 。他在官场任职多年,对于地方豪强与贪官相互勾结的情形早已司空见惯。然而,此次的案件,他刚一接触便敏锐察觉到异样。死囚的身份存在疑问,家属的哭泣显得十分虚假,整个案件的办理流程太过顺利,甚至没有丝毫波折。
朱寿昌着手展开调查,将狱中档案逐一查遍,却始终未能找到死囚与雍家存在任何直接联系的线索。所有人皆三缄其口,就连知州也佯装不知,那死囚更是坚称自己便是雍子良。证据?没有!他只得另寻办法,径直找到了那名死囚,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你若死去,女儿就能进入雍家?你要清楚,没了你的性命,雍家便没了履行承诺的理由。”死囚呆住了,他一开始觉得,这笔买卖肯定成了,然而要是雍家变卦了该怎么办?自己一旦死了,又有谁能为女儿伸张正义呢?
朱寿昌接着补刀道:“他们应允的是迎娶你女儿,却并未表明必定是作为正妻。”待你离世之后,她或许不过是个丫鬟罢了,甚至有可能被随意许配给某个奴仆。这一番话,直接戳中了死刑犯的要害。他面色煞白,再也无法坚持,当场承认自己是被收买前来替人承担罪责的。案件真相水落石出,朱寿昌即刻向上禀报,即便雍家权势再大,此次也无力遮掩了 。
雍子良被捉拿回来,最终还是踏上了刑场。案件已然审结,然而朱寿昌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决定——辞去官职!所有人都难以理解,他才立下一桩大功劳,仕途一片坦途,怎么会突然离去了呢?原来,当他身处阆州之际,听闻了有关母亲的消息。
在朱寿昌年幼之时,其母亲由于身份卑微,被父亲逐出家门,自那以后便毫无消息。时光流转,许多年过去了,他始终都在寻觅母亲的踪迹,然而人海茫茫,实在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寻找。直至不久前,有人告知他,母亲或许漂泊在陕西那一片区域。他毫无迟疑,辞去官职,踏上千里寻觅母亲的路途。有人劝说道:“你如今仕途顺遂,有着大好前程,却要放弃,只为去寻找一个阔别二十多年的人,这真的值得吗?”
他仅仅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找不到母亲,这辈子我都不会回来了。”他找遍了陕西的每一处地方,向数不清的人打听消息,最终,在同州(今陕西渭南)寻得了年事已高的母亲。在那一瞬间,年届五十的朱寿昌,双膝跪地,伏于母亲跟前,泪流满面,难以自抑。他的事迹在朝廷内外广泛流传,就连苏轼、王安石听闻后也深受触动,纷纷写诗来颂扬他的一片孝心 。
朝廷亦为之动容,非但未对其私自辞官之举加以责难,反倒再度起用他,令其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的仕途在一生中跌宕波折,最终于古稀之年,在任职期间离世。然而他的整个人生,始终都活得毫无愧疚之感。有人讲,朱寿昌是个与众不同之人。
他在官场里,面对豪强时可巧妙地展开智谋较量,同时,为了母亲,他又能毫不犹豫地舍弃所有。他的正直,拯救了一名充当替罪羊的囚犯;他的孝顺,使自身的人生迈向了另一条轨迹。历史,向来会铭记这般的名字。